中道之國,瑞典的社會民主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如何在過去100年裡逐漸形成共識,改造價值觀?
a. 瑞典社民主義/福利國家是如何形成。
b. 過去100年內如何形成政策,如何形成共識,價值觀如何改造。
c. 七個轉機/危機,七個大辨論。限於時間,只介紹與工運有關者,其餘僅略述。七大危機摘要:
1. 關稅辯論:瑞典人口800萬﹐生產的76%出口,跟台灣一樣是出口導向的國家。但瑞典不是一開始就工業發達的。它在19世紀是個落後貧窮的農業國,1850年左右與美國發生了些貿易衝突。像現在的301條款一般,美國威脅瑞典,如果不開放農產品進口,就要如此這般地報復。所以取消了榖物與飼料的關稅,美俄的榖物大量進口,糧價大幅下跌造成了危機,農業人口無法生存。1870年左右大量人口外移﹐十年之內移民三十幾萬。美國中北部﹐尤其是氣候跟北歐相近的明尼蘇達﹐有很多瑞典後裔﹐就是那時移民過去的。 1880年時分成兩派︰一派主張恢復關稅,說瑞典是瑞典人的瑞典,主要代表農民的立場;另一派是自由貿易派,說保護政策對瑞典不利。就好像喝酒一樣,短期內覺得很快活﹐但長期來講有害處。他們的口號是「關稅會造成飢餓」。 於是農民與消費對立起來,本來政治冷漠的瑞典人民﹐每個人都參加一派,掀起了全國性政治參與的風潮。大家都說這是瑞典政治運動的起點。
2. 普選權:1866年時﹐瑞典還沒有普選權。必須是男性﹐滿21歲,財產超過一千瑞幣的才能投票。所以成年男性只有21%有選舉權,全國只有5%的人有選舉權。所以那時的社會民主黨與自由黨聯合起來爭取普選權。總工會(LO)在1902年發動一次支持普選權全國大罷工﹐歷時三天﹐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執政的保守黨無法漠視,才開始局部開放。透過持續的抗爭,到了1907年男性終於有了普選權,1921年全國不分男女都有選舉權。對社民黨來說﹐這是一大勝利,他們認為是邁向社會主義的第一步。社民黨的如意算盤是﹐勞工階級既然佔全國人口的大部分,一但有了普選權,那麼代表勞工階級的社民黨當然是穩操勝券啦。社民黨的策略是第一步先有政治民主﹐下一步就是社會民主。那時的社會民主就是社會主義的同義詞。
3. 危機協議:1933年的危機協議擴大了公共部門,很有創意地解決了失業問題,是瑞典的歷史性政治妥協﹐奠定了後來福利國家的基礎。後面會詳細討論。
4. 計畫經濟︰1944年社會民主黨提出計畫經濟的戰後綱領。經過幾次失敗的 國有化嘗試,社民黨決定改弦易轍﹐不直接國有化,而要將控制權社會化﹐即計劃經濟。後面會再討論。
5. 附加年金:1958年提出的的附加年金,政治上的結果是將藍領勞工與白領勞工團結起來,鞏固了社民黨的政權。世界各國工運都碰到如何將藍領、白領團結起來的問題。關鍵點在於,找到一個同時觸動兩者心弦的訴求。
6. 核能發電:此書未提到產業民主,但我會討論。瑞典己經富有了,生活水準高,人民政治參與強,於是價值觀漸漸改變,認為工資不是唯一重要的,文化價值,休閒,環境保護,一樣很重要。我有一個朋友說﹐工運最重要,環保問題再怎麼鬧﹐世界上沒有一個政府因為環保問題垮台的。而推翻政府的。我說,其實有一個,就是瑞典。1976年社會民主黨因為不願取消核電廠﹐被推翻下台了。1933到1976﹐總共執政了44年。六年後﹐1981重新執政。但1991年又下台﹐1994年才又執政。
7. 受雇者基金︰社民黨在70年代後期跟LO一齊提出的受雇者基金法案﹐恐怕是政黨史上向所有權挑戰最激進的一次嘗試。但這個鬥爭失敗了。


    以下從危機協議開始講起︰

何謂社會民主黨?

    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都叫社會民主黨。 即一方面作政治民主的鬥爭,另一方面,要將民主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全部,尤其是生產工具的民主化,並強調"人的解放"。
    社會民主黨強調工人階級的政治組織。因此朱高正從前組的那個黨雖有社會民主黨的名,卻沒有它的精神。
    到了20世紀,社會民主黨有另外一個意義,即強調「民主」的價值。當時的共產黨忽視民主的重要性,以為民主只是資產階級的東西。社會民主黨則認為民主不只是手段,也是社會主義的內容。如果將民主看作不關緊要的枝節﹐是對社會主義的背離。
    不過有個問題:社會民主黨得到政權後,如何在有秩序的情況下,將資本主義社會轉化成社會主義社會?不只是政治民主,還要將生產、教育、文化都組織起來。如何改變社會的人的價值觀?講起來容易,作起來卻很困難!

瑞典社民黨簡史

    瑞典本來很窮,主要是農業國。1870s 開始工業化,80年代受德國社會主義的影響,開始組織勞工。瑞典社會主義本來受拉薩爾派影響較多,但很快就轉向接受馬克思主義。1889瑞典社會民主黨(SAP) 成立,綱領抄自德國社民黨的愛爾福特綱領。終極目標要消滅階級,建立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
    全國總工會(LO)在1898年成立,與社會民主黨有長期的聯合關係。
    1914-1928 年之間,政局不穩,有時社民黨,有時自由黨,有時保守黨執政,14年之間有九個政府。1918 SAP與自由黨聯合贏得普選權。1920年以少數執政,卻意氣煥發,馬上成立兩個委員會(經濟民主委會與國有化委員會),進行調查,準備國有化實行社會主義。這一下把自由黨嚇跑了,因為他們聯合執政是站在普選權的共同訴求上而己。於是1923年的選舉SAP 輸得很慘。1928年 SAP重新執政,又再度激進化,選票馬上又掉下來。黨內開始檢討,這些政策對工人有好處,為什麼工人不吃這一套?工人沒有遠見,是因為不了解消滅「所有權」之重要性,所以選票下滑。SAP重新思考其策略,到底社會主義能否硬來?

危機協議之背景

    那時經濟雖繁榮,卻常常發生危機。19世紀的經濟危機比現在更頻繁,幾年就出現一次,大量失業,過幾年又恢復繁榮。自由派說這個東西沒什麼,反正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市場有和諧的力量,會自動糾正它,國家不應介入。SAP 相信馬克思的危機理論,即經濟危機是因為資本家競爭,無限擴大生產造成的。柯達公司的總經理曾說,天下沒有維持市場佔有率這回事。不是擴大,就是被打倒,所以只好不斷擴大生產,結果是產品堆積如山。資本家雖然有錢,也吃不了用不了那麼多,仍得靠廣大的勞工階級來消費。可是工資一再被壓低,勞工沒有錢買,消費不足,生產過剩,造成經濟危機。馬克思預測危機會愈變愈大,終於導至資本主義之崩潰。
    可是,大危機一直沒出現,反而生活還可以的中產階級愈來愈多。再加上幾次選舉落敗,SAP 有無力感。他們想,理論雖然不錯,但無法落實成為一個確實可行的短期策略。怎麼辦?坐在此一直等,等到大危機來,再去執政實行國有化嗎?但政治上無法這樣作。沒有一套可行的經濟政策,必然陷入困境。
    20年代末失業率大增。自由派反對國家介入生產,認為國家若提供工作,會干擾市場運作,但可救濟失業者,沒作工都沒關係。不過救濟金要比工資低,否則大家都不去找工作。SAP 雖然不贊成卻無可奈何,因為提不出一套可以解決的方法。(不要用現在的想法。那時還沒發明凱恩斯那套。)
    那時黨內大辯論,以為社會主義理論走投無路。怎麼辦?1930年黨內有位Wigforss 提出一套反失業方案,主張國家設一基金,創造生產性就業機會,提供工作。他說如果使一個裁縫有了工作,裁縫有錢要買鞋子,造成鞋子需求,又要吃東西 … 如此連鎖作用,就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一套方法跟後來凱思斯的很相似,但早了約一年。不過瑞典是邊緣國家,不受注意,所以大家以為是凱恩斯首先發明的。也許兩人都受馬克思的「消費不足理論」 之影響,所以不約而同提出這套對策。靠著這個反失業方案,SAP 解決了經濟危機,1932年選舉大勝,就此執政了四、五十年。
    1929年十月美國大蕭條,造成四分之一人口十年失業,慘兮兮的,幾乎成為一個恐怖國家。1930年輪到日本。1932年蕭條之風吹到瑞典,大家討論要不要以國有化來應付。Wigforss反對。他以為反失業政策已可解決問題,國有化太冒險,不見得會成功。
    Wigforss向黨內說,馬克思的理論:消費不足造成危機,還是對的。只是,資本主義比他想的有韌性多了。馬克思預測危機會愈來愈厲害,乃至造成資本主義之崩潰,可惜歷史並非如此發展。Wigforss從反失業方案的經驗得到一個教訓,即資本主義既然不會馬上崩潰,那麼資本的形成,就不能拱手讓給資產階級,國家應代表公眾介入,將生產組織起來。如果大危機不來,左派卻只是癡癡地等,認為小危機來時不應去解決它,希望危機日深,導至資本主義崩潰。長期等待,造成無力感。Wigforss批評左派反對介入,不敢介入,是教條主義。要嘛就國有化,要嘛就什麼事都不作的態度,其實跟經濟上的自由主義者一樣懦弱。他說事實上國家可以介入,雖然不到國有化的程度,但可以控制資本的使用權。國有化只是社會化的很多徑途之一。他的說法解決了SAP 理論上的困境,主張暫時放棄國有化,而去追求如何將生產社會化。
    Wigforss的說法,對我們思考今天台灣的勞動與資本的關係,仍然具有啟發性。
    1932年SAP 並未獲過半數選票,所以跟農民黨聯合執政。聯合之交換條件是農民黨支持SAP 的反失業措施,即擴大公共部門與國家預算以創造生產性的就業機會;SAP 則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因為會打擊農業貴族與地主──支持農民黨的農產品保護價格。這是政治上之妥協,即1933年的危機協議。
    1938年,爆發嚴重的勞資衝突,罷工、鎖場層出不窮。那時工人階級有一個全國總工會,即 LO,資本家也有一個協會,即SAF。 工人罷工時,SAF 互相經濟上支援,如客運罷工時其他客運業開車去支援,聯合起來壓制勞工。工人當然也聯合起來鬥爭,所以每次罷工都是幾萬幾十萬,很厲害。後來大家覺得如此鬥爭必然兩敗俱傷,就坐下來談。1936開始談判,1938年達成簽了一個和平協議,建立集體談判制度,即要罷工以前,或裁員以前,雙方必須先談判,談判的層次很高,由總工會跟全國資本家聯合會來談,因此影響很大,影響到國家預算,國家只好介入,變成勞/資/國家共同參與之協商。1933年的政治上之協議與1938年的經濟協議,號稱「歷史性的協議」,使得政治關係與勞資關係都穩定下來。瑞典模式就是在理念上雖然不同,在實踐上卻努力尋求具體可行之社會共識,所以人稱 Middle Way, 即中道之國,介於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之間,因此左邊右邊都批評它。
    危機時代建立了許多社會政策。30年代建立失業保險,失業金不是救濟式的,而是與一般工資差不多。國家創造生產性的就業機會,雖然右派攻擊它擾亂市場經濟與民爭利,可是它行得通!右派無法解決的失業問題,SAP 解決了,右派只好閉嘴。
    瑞典很早就有基礎年金,1935年更將額度大幅提高。1937年實行母性給付,即母親替社會撫養小孩的薪水。當時興建了很多國民住宅,並貸款給青年男女,幫助他們建立家庭。1938年勞工已有兩週的有薪假,也有特別休假制度。這些都是在危機時代建立起來的。自由派說危機過後應該撤消吧?但是SAP 繼續執政,把它都維持下來了。人民嘗到甜頭,要改變很難。SAP 一執政44年(1932~1976) ,44年內可以改變人很多價值觀。
    瑞典的反失業政策,比凱恩斯還早提出來,很有創意,又很實用主義,號稱有原則的實用主義,即如何在實用主義中繼續追求本來的理想。這當然是很大的挑戰。另外一面是如何在堅持理想中,如何提出具體可行的實用策略,這也是很大挑戰。

計劃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很多國家影響很大。如美國1929年大蕭條,雖然有許多解救的方案,但未解決蕭條,失業嚴重,4個人中一個失業,去實萱果,有人提供蘋果讓他們買。我的指導教授說那時他是學生,棒球賽時請胡佛總統開球,觀眾都將東西丟到他頭上,整個社會快爆炸了!後來羅斯福上台,新政,失業率降低了。但仍是十幾%,維持了十年之久。
    凱恩斯那套當然有幫助,把失業率降低了。但是真正解決問題的其實是第二次大戰。戰爭將需求大大提高。所以戰爭快結束時,經濟學家說完了完了,大家以為我們這套有用,其實戰爭才真正有用,戰爭一完馬腳就要露出來。Monthly Review 的 Paul Sweezy 有一篇文章介紹這段歷史︰當時有很多社會主義者去參加羅斯福新政, Sweezy 是其中之一。新政擴大了公共領域。但戰後經濟沒有垮掉,竟然還行得通﹐他們也嚇了一跳。到了七十年代才又出了毛病﹐有了停滯膨脹的問題。總之﹐大蕭條時每一個國家都受影響﹐只是程度不一而已。
    1944年瑞典社民黨提出戰後瑞典勞工運動綱領,主要認為戰爭反失業政策應繼續維持﹐以全面就業作為國家的基本原則;第二點﹐公平分配﹐提高生活水準;第三﹐要求企業提高生產效率﹐要求產業內實施生產民主。
    經過十幾年公共政策之擴大,在國內造成極大的影響︰人民享受了利益,連新一代的右派領導者也覺得全面就業是理所當然,表示社會價值觀已經開始改變了。所以當初反對,現在不太反對,覺得可以接受,資本家也覺得我在這裡,好像還可以賺錢。當時是戰時,勞資雙方互相克制(各國皆然),一旦習慣了﹐覺得這樣還不錯。所以戰後雙方都有意願維持這些政策。
    SAP繼續執政﹐27點綱領除以上三點外﹐還主張設國家銀行。沒有主張國有化,只有保險業跟鐵路例外。龔斷性工業,大部分沒有國有化。
    另外還對出口導向企業給予金融輔助,以鼓勵出口。它對企業有一要求,如果能提高效率﹐國家就不介入;不能提高效率的話﹐國家就要介入。國家介入的理由是因為你不能提供就業。如能提供就業,國家就不管你。
    另外﹐勞工要有參與決定權﹐慢慢地擴大。這是那時最基本的方向。
    1920年﹐社民黨首次企圖國有化﹐1928又試過一次。兩次都被選民否定﹐選舉失敗了﹐只好修正策略。
    後來 Wigforss 提出一個理論:社會化不一定要馬上國有化。策略上可以另外一種形式的社會化,透過國家來影響生產﹐來控制、節制資本。他說﹐我雖然沒辦法在法律上將所有權公有化(國有化),但可以將所有權的控制權社會化。也就是將「所有權架空」,使之形同虛設。法律上還是你的,但很多權力受到社會的約束。
    所有權可以分成好幾個層次:
第一,資源的控制權,即經營權﹐這是最高層次;
第二,對生產工具的控制權,即使用什麼工具,生產方式。
第三,對勞動力的控制權,即工作幾個小時,工資。這是較低的層次。
    分成幾個層次後﹐就比較容易社會化。勞工可以將所有權瓜分,一步一步架空。當然這種架空必須得到社會的支持﹐必須證明不只對勞工有利,對社會生產也有利。
    瑞典社會民主黨相信,社會主義必須要建立在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基礎上。你能作到的,我也能作到。你能擴大生產﹐我也能擴大生產。但我能比你作得更多更好﹐可以將民主從政治的範圍擴大到生產的範圍。他們認為實行此新經濟政策﹐不必等大崩潰來臨,就可以將社會主義一步步地實現。
    那時瑞典共黨的態度很有意思。當初覺得SAP妥協,但戰後提出一綱領,瑞共支持SAP的到社會主義之路。CP也有一部分選票﹐SAP因票還未達多數﹐需要組聯合政府。CP 願意參加﹐願意接受 SAP的綱領作為聯合綱領。CP 說你們在意識型態上不夠堅定,但實踐上還可以。我們主張馬上國有化,你不願意馬上國有化。這點我們不同意,但你的實踐上還可以,所以可以接受。
    Wigforss提出一個觀念,即計劃經濟與國有化不完全一樣。可以計劃經濟而不國有化,也可以國有化而不見得是計劃經濟。這是兩個觀念經常混淆。他認為國有化是社會化的一種形式﹐主張用計劃經濟來取代國有化。

附加年金

    五○年代全球繁榮。瑞典那時已經由窮國變成一個富裕的工業國﹐生活水準全球第二,(瑞士為一)﹐比美國還高。右派政黨認為國家干預是危機時代的產物﹐現在已無必要﹐國家只要保護基本生存權即可﹐超過基本生存權的部分,應讓人有自由,即自由控制那部分的收入與財產,自由去發展。
    那時有人主張建立附加年金制度。基本年金早已有之,到了1937-1938年間更大 幅提高,可以維持基本生活,不管有沒有工作都可以享有。附加年金則與工作年資與退休時的薪水有關。右派主張﹐附加年金不應由國家強制,應由勞資自己去協商。社會民主黨則主張要強制﹐理由是:人民不應只有避免失業與貧窮的權利,還應有追求更高生活水準,更高文化的權利。不只餓不死而已,人民還要有享受高等教育,寬敞居住空間,享有較好的醫療的權利。老來退休的生活不應該比以前差﹐還應可以出去外國旅行。單單一個安全網還不夠,那只是基本的,人民應該要有充裕愉快的生活。退休後收入不應降低,所以附加年金不應自由化,而應公共化。
    附加年金在政治上效應很大。1957提出﹐經過投票﹐大家贊成﹐1958就開始實行。
    附加年金改變了政治結盟的生態。1930's 社民黨的結盟對象是農黨。工農聯盟﹐聯合執政。SAP之傳統支柱是藍領勞工,但戰後的生產形態慢慢改變,白領勞工愈來愈多,逐漸影響SAP的票源。那時為了爭取選票,連農黨都因為農民愈來愈少,改名為中間黨,以吸引白領受雇者。勞工運動常說要團結藍白領,說說容易,團結必先提出一個共同訴求,使雙方都覺得有需要。附加年金就是當時社民黨提出的很有創意的訴求,因為藍領、白領都有迫切的需要,因此能將LO (藍領的總工會)與TCO(白領的總工會)團結起來。
    瑞典每個人都參加很多組織,藍領勞工有LO﹐白領受雇者有TCO﹐專業人員有 ﹐律師有律師協會﹐公務員有公務員組織﹐縣市議員有縣市議員的組織。人民組織化﹐有各種網路可以參與政治﹐瑞典的民主即奠基於此。
    附加年金鞏固了SAP之統治基礎。30年代國有化失敗後﹐SAP修正了到社會主義之路﹐決定暫時不去掌控資本。現在政權鞏固了﹐社民黨又企圖回到從前的夢。1967年黨大會重提意識型態問題,要求社會化。在這以前社民黨提出產業民主化,即將所有權中對生產力控制的那部份先社會化,使工人在工廠中有參與權。那時LO提出一系列法案﹐如解僱要工會同意,安全守則由工會來制定,一旦發現生產過程有可能危及安全時,工會可以決定片面停工。
    有人擔心工會會不會濫用權力?但瑞典勞資之間己達成歷史性的妥協,彼此信任,雙方都能負責任使用自己的權力。工資談判是全國性的,地方工會不能隨意提出要求。像我們習慣的談判模式是,明明要求加薪10%,為防老板殺價,先獅子開大口提出20%,慢慢讓對方殺﹐18%、15%、12%﹐最後以10%成交。工會與資方間諜對間諜﹐爾虞我詐針鋒相對。但在瑞典比較不一樣。集體談判時,LO會從各方面甚至會考慮到經濟發展。要求加薪時不會漫天開價。有時地方工會之間﹐或者產業與產業之間有矛盾﹐這個要10%那個要20%,自己鬥起來。LO就會出面壓制,說你怎能要求20%?所以談判較易進行﹐罷工較少﹐生產也會很有效率地進行。但也有人批評瑞典的民主是建立在對自由的壓制之上﹐是個新集權國家。
    1967年社會民主黨黨內重提意識形態的問題﹐再度激進化。七十年代初期,LO提出法案。要求在未轉移法律上所有權的條件下,將資本社會化。如前面說的﹐將所有權瓜分成幾個部份﹐對勞動力控制的部分先社會化﹐即產業民主。1976年﹐LO的經濟學家Meidner更進一步提出「受雇者基金」計劃(產業民主也是他提出的),要逐步將所有權公共化。具體的方法是﹐向資本家盈餘以一定的比例扣稅﹐在全國各地設置九個基金﹐由工會控制﹐可以買股票。超過100人以上的公司發行新股時﹐工會可以購買﹐納入此基金﹐股權屬工會而不屬個人﹐逐年增加。按照原始的草案﹐利潤10%的公司﹐35年內49%的股票將歸工會﹐利潤高的公司公共化更快。
    LO將「受雇者基金」計劃提交社民黨接受。結果引起資本家的強力反抗﹐1983年10月3日斯德哥爾摩資本家走上街頭示威。這個計畫後來雖然通過了,卻被大幅度地修改﹐公共化的程度變成很低。
    「受雇者基金」計劃失敗的原因不只是資本階級的反對﹐主要還是人民不了解。當初提出產業民主時﹐由於跟日常工作密切有關﹐大家都支持。所有權的問題比較抽象﹐人民還不能體會到它的重要﹐所以投票失敗了。
     瑞典社會民主黨以一個激進政黨起家﹐早期碰到挫折﹐便修正妥協走福利國家的路線。由於長期執政掌握社會資源﹐逐步改變了社會的價值觀﹐乃再度激進﹐卻又受挫。不過在此過程中,已經達到很大的成就﹐尤其在"人的解放"上。

補充:附加退休年金
    台北縣座談時,有人說﹐工作15年可以退休﹐但他作了14年卻被解僱,退休金沒有了。十年前美國不景氣,很多白領專業者被解僱。有個化學期刊上有人投書,說退休金應改為可攜帶的,即在一個公司做了幾年,即使換公司﹐仍應有退休金。要變成可攜帶式的退休金制度,國家一定要介入,不然最後一個公司會倒霉,結果是中高齡員會找不到工作﹐因為公司怕要承擔退休金。附加年金必須由國家控制,而非勞資雙方自行了斷﹐才能解決問題。
    退休金在台灣或瑞典都一樣,是國家最大的一筆資金。所以王建瑄當財政部長時﹐主張要將勞退基金投入股市。美國很多公司將員工退休金基金儲在銀行。員工雖有分紅入股﹐理論上也是股東﹐可以投票。每年收到一張明信片,要開股東會﹐但大多數人都是丟進垃圾桶沒去﹐變成委託資方投票。因為單單一票很弱勢﹐只是千萬股中的滄海一粟,除非團結起來﹐否則發揮不了作用。所以許多員工寧可不要股票,給我一個彩色電視機較實用。一股很少沒有用,但集中由工會控制就不一樣。大同公司員工全體的股份恐怕比林挺生還多。少數美國工會控制了退休金,工會有集體投票權,對公司投資方向有發言權。SAP之退休年金設計也是用工會控制,所以有力量。所以退休金其實勢一個很重要的政治工具。
     瑞典的退休金本來禁止買股票,後來修法可以買公司之股權,等於是慢慢控制法律上之所有權﹐但先決條件是由工會集體擁有。


Review: 瑞典社會民主國家的形成
1.關稅:由政治冷漠到政治參與。
2.普選權:獲得政治武器。
3.危機協議︰讓社民黨擴大公共部門﹐奠定福利國家基礎。
    不同的政黨對自由有不同的觀念:自由黨主張免於國家干預的自由;社民黨主張免於資本干預的自由。透過危機協議實踐之成功,社民黨說服人民:國家干預不見得不好,只要國家能透過民主機制,使之對人民有利。
    有些經濟學家說,工資應該由市場決定。這是契約平等?其實在資本主義下,很多法律是訂約不平等。一個有資本﹐一個無資本。訂下的契約當然不可能平等。為了瀰補此訂約之不平等,所以要有工會。Freeman 在「什麼是工會」一書中寫道﹐「因為資本家龔斷資本,所以工會必須成為另一個龔斷勢力來自衛…工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將工資從自由競爭的市場上抽出來,使之不要由競爭的市場決定…工資並非成本的一部份。人要生存,生存權怎麼可以成為成本去競爭﹐而被一直縮減至無法生存?」所以﹐生存權應優於所有權﹐必須將工資從競爭的範圍抽出。資本家還是可以競爭﹐競爭技術﹐競爭原料。提高技術,對產業升級,對國家長期發展都有好處。所以危機協議建立福利國家,社會民主黨對自由的概念,慢慢滲透到人民腦中。
4. 計劃經濟為其延續。
5. 附加年金:一步步擴大社會化,乃至可購股權。
6. 70年末期的受雇者基金,則更擴大也。
    社會民主主義最大的成就在於觀念之改造。60年代由於對勞資關係有許多討論,年青的資本家開始接受﹐認為產業民主對經濟的影響不大。資本權被瓜分,管理權被民主化後,仍有利潤可圖﹐,生產仍可繼續擴大。
    產業民主並非空中樓閣﹐在許多國家(如德國、瑞典)都就實踐了。即使在台灣﹐也有不同程度的勞工參與﹐有些公司要解僱某一職位以上的員工﹐必須跟工會協議。這樣的設計,在很多方面其實有助於生產管理,又能擴大民主,雙方都覺得有利﹐覺得不錯!
        根據4/16/1992在勞陣讀書會的講稿寫成

        十幾年來,台灣有許多變化:1996的全民健保,2000的縮短工時,2002的就業保險,2005的可攜帶式勞工退休金。這些新發展的意義很值得探討。



參考文章
1「困境中的天堂」(Paradise in Trouble):這篇文章的出處是︰"Democratic Socialism, The Mass Le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edited by Denitch) ;不是說困境遇到了天堂,而是天堂遇到了困境。講瑞典福利國家最近所遇到的困難。
2「瑞典如何解決失業問題」︰譯自 Dollars & Seuse,原載「勞動者」雜誌。
3「瑞典如何解決經濟問題」︰原載「新潮流」雜誌,講經濟發展如何與勞工利益配合,而非一般認為是必然矛盾的。
4「烏魯木齊-致命的吸引力」︰見本網站,原載自早副刊,講產業升級需要怎麼樣的條件。沒有公平的分配制度,產業升級是不太可能的,瑞典是個好例子,他們的產業升級即是如此達成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chinhsin 的頭像
    liu.chinhsin

    躲藏世界-劉進興的部落格

    liu.chi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