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
1.沈溺一族 2.被景仰與被喜歡 3.玫瑰的悲哀
4.當音樂遇上工運 5.布袋戲阿忠 6.母雞與花朵
7.歡樂酒店 8.書摘:符號分析工作的時代 沈溺一族
No.1出版後﹐引起很大的迴響:一向互相勉勵向上提昇的朋友﹐都回信表示鬆了一口氣﹐歡迎我加入沈溺一族的祕密行列。
但也有不滿的聲音:「夜市小天使」抗議﹐為何只沈溺到腦與心之間,至少可以到胃的深度﹐以美食佳餚來加速沈溺。
這種思想實在危險﹐現在要求比心更低﹐將來會要求比胃更低﹐要伊於胡底?心與腦的辯證將是我們的底線﹐肚臍(含)以下著勿庸議。


【向下沈溺電子報】多久出一期?如何繼續收到?
大概兩、三個禮拜一期吧。至少會試寄幾期給你﹐有興趣者請回函表示。
也很歡迎共襄盛舉﹐尤其是書摘的部份﹐翻譯幾篇有格調的文章來共賞!
但為維持一致的風格﹐請你:
(1)字少一點﹐以免讀者抗議
(2)幽默一點﹐以符沈溺原則。
有人問我﹐能不能轉寄【向下沈溺電子報】?
當然可以﹐但請引用出處。你也可以將你朋友的電子信箱地址寄來﹐我放入郵寄名單。


被景仰與被喜歡
有人抗議上期Alice H.Amsden那篇關於全球化的文章不夠沈溺﹐根本就是在向上提昇嘛。
那是因為他搞不清楚向下沈溺與向上提昇的辯證關係,才會有所誤解。
沈溺本來就是另外-種奮發。當你專心沈溺﹐不管是太平公主、達文西、還是全球化﹐偶然也會踢到真理。不必因為有所領悟、有所收穫而覺得自責。請沈溺於沈溺﹐沈溺才是真正的提昇。這種對立的統一﹐只有馬克斯的辯證法才解釋得清楚。
譬如﹐教條「左派」誤以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絕對的對立﹐其實﹐兩者好像銅板的兩面﹐看似相反﹐實則相通。銅板的兩面、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就是統一的對立﹐經過一定過程的醞釀﹐可能達到對立的統一。因此﹐從個人擁有的小企業﹐進化到向大眾集股的「公」司﹐一方面是私有化的加劇﹐另一方面又是資本的社會化。資本主義已經替社會主義奠定了基礎。同樣的﹐向下沈溺與向上提昇也是統一的對立﹐對立的統一。
那麼,如何辨別誰是向下沈溺﹐誰是向上提昇呢?很簡單:
愛因斯坦是向上提昇﹐達文西和太平公主則是向下沈溺的榜樣。理由?
因為﹐你只可能景仰愛因斯坦﹐卻會喜歡太平公主和達文西。
告訴我:你想做被景仰的人?還是被喜歡的人呢?


玫瑰的悲哀
據報導:國外學者將豆漿作成膠囊﹐可以免除磨豆煮漿的麻煩﹐以及被熱豆漿燙到嘴唇的危險。這有點像﹐為了好花常在﹐而以塑膠花代替;或者為了提昇﹐而怕沈溺一樣。你說好笑不好笑?
說到花﹐有天在羅斯福路上看到一對摩托車情侶﹐女孩一手緊抱著騎士﹐另一隻手拿著一束紅玫瑰。她的頭側靠在他的背上﹐在路燈下玫瑰映紅了少女的臉霞。如果是在鄉間小路﹐她會深深吸入玫瑰的芬芳﹐並將秀髮抖散在清淡的空氣之中。但是在台北﹐這位少女並不敢深呼吸﹐一個大口罩將她隔絕在花的世界之外。那一束紅玫瑰的芬芳沒有人了解﹐其實跟塑膠花沒有什麼差別。回家之後﹐她還得趕快將長髮解開﹐沖洗一整天的灰塵。
這不但是玫瑰的悲哀﹐也是每一個台北人的困境。


當音樂遇上工運
勞工陣線最近忽然向上提昇﹐出了一張CD(勞工搖籃曲)。雖然參加演出的有剛得金曲獎的交工樂隊﹐可是一想到是工運團體出版的歌曲﹐總是政治正確多於音樂美感吧?你一定會這樣懷疑。
你如果去了4月底在女巫店的發表會﹐就會鬆口氣說:喔!還頗有格調的﹐而且蠻有趣呢。以下是沈倖如(勞陣文宣部)與本人(國際部)合寫的封面文字:
聽!勞動者的聲音在哪裡?
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促成了音樂與工運的相遇,
也開啟了一場最溫和﹐也最基進的抗爭...
如果你的阿爸也跟我的阿爸一樣
總是說:腳踏實地﹐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如果你跟我一樣
打拼了一輩子﹐出頭天還只是傳說中的好運
那麼﹐我們要如何向我們的小孩
複頌 同樣的神話呢?
也許﹐我們應該像這片CD裡那位【人窮力出】一輩子﹐【為別人做工】卻淪為【失業男子】的兄弟一樣
享受一下﹐從來不知的【懶惰的快樂】
【起毛歹】的時候﹐到【阿美的店】
唱一唱【勞工搖籃曲】
想一想﹐阿爸是否話中有話?
也許﹐阿爸忘了告訴你我的
會在音樂中﹐悠然出現。
兄弟﹐你還在等什麼呢?


這片CD 的勞動節收藏版已經問世﹐詳情請問勞陣 labornet@seed.net.tw


布袋戲阿忠
女巫店的【勞工搖籃曲】發表會﹐雖然煙霧瀰漫﹐但是很有趣。CD上的演唱者都隨片登台:
阿美族的蔣進興唱【原住民的心聲】﹐他就是著名的郭英男的兒子﹐血液裡面流著音樂的脈動;
【阿美的店】由淡江的朱心瑩演奏及口白﹐老闆娘阿美的吆喝聲不時地從錄音機中流出來﹐她算是幕後客串演出吧;
年輕的搖擺二人組表演繞舌歌【為別人做工】﹐他們為了信用卡做工﹐做到他□的快要發瘋﹐後來終於很英明的發現﹐這一切都是在為資本主義做工;
其他演唱者真是族繁不及備載﹐可是我一定要提一提布袋戲阿忠﹐他是我那晚快樂的泉源。
阿忠從小演布袋戲出師、唱歌時仍不忘拿個布袋戲尪仔弄弄。那晚他唱【起毛歹】﹐有點像陳雷的【今仔日風真透﹐頭家的面臭臭】﹐但歌詞帶著布袋戲的風格﹐更誇張更有趣:
吃人頭路﹐做人辛勞(受雇者)﹐辛酸誰人知。
每禮拜尚沒乎人炮轟三四擺(至少被修理三四次)﹐
四面八方槍子飛刀隨時會飛過來﹐
嘛有可能阮家的公媽攏沒認真拜(可能沒好好拜祖先)
要無哪會這呢影害? (不然怎會如此淒慘)
更精彩的是他插播的三則【工商服務】:


1. 乎你膨抬頭挺胸丸:
別人的查某子出門是帶兩粒大西瓜﹐咱的查某子是帶兩粒龜菜花。
你心內甘講沒感覺心疼?來──介紹你這味﹐乎你膨抬頭挺胸丸﹐
含有一千二百種高山珍貴藥材﹐何首烏、金線蓮、拖屎連、真了然。
乎妳胸坎大甲真自然﹐抬頭挺胸邁向前。


2. 安所雷虎背熊腰丸:
查甫人身體虛弱﹐在外一條龍﹐在家一條蟲…
三不五時﹐作一會兒代誌﹐沒兩下就舉白旗﹐
才甲您某講安所雷(I am sorry)﹐沒有錯﹐安所雷﹐
安所雷虎背熊腰丸﹐乎你吃了親像在駛火車同款﹐咻咻叫…咻咻咻﹐你久我久﹐火車勇啊安所雷虎背熊腰丸!


3. 忍無可忍出氣娃娃:
你受氣了嗎?感情出賣﹐是不是很生氣﹐想要報復一下嗎?
忍無可忍出氣娃娃﹐可以倒著、站著、跑著、趴著﹐四肢任意彎曲﹐可變化108種被人扁的姿勢﹐160公分高…全身矽膠材質﹐
讓你出氣扁他的時候有真實的觸感﹐像真人一樣。
哈哈哈﹐精彩精彩精彩!不要怪我過度沈溺﹐因為我想起了小時候﹐
在龍山寺口廟亭看打拳頭賣膏藥的神奇歲月。


母雞與花朵
520快到了﹐許多朋友由反對者變成執行者﹐會不會有點害怕﹐有點踟躕?
‧任何哲學﹐如果局限於簡單地重複基本論點﹐都可成為無內容的形式主義。 -黑格爾
‧我絕不會痴痴苦等一種完美的武器﹐來讓不完美的我舞弄。
-19世紀英國社會主義者 威廉‧莫理斯
‧一旦開始澆水﹐你就會比較了解花朵。
‧只有母雞能夠﹐坐著不動就達成目的。


歡樂酒店
我雖然很少看電視劇﹐偶而卻會不可救藥的沈溺其中。在【太平公主】之前,有【宰相劉羅鍋】、【雍正王朝】、【一代皇后大玉兒】﹐最讓我戀戀不忘的則是美國電視的兩部情境喜劇:計程車(Taxi)及歡樂酒店(Cheers)。我迷到錄下幾十集準備要老來重看。不知為什麼,一直沒在台灣碰到這兩部電視影集的同好。聽說Cheers曾在台灣短暫放映過,叫做【歡樂酒店】。不能流行也許是因為雙關語太多﹐翻成中文失去了趣味吧?嘿﹐歡樂酒店的幽默很有格調﹐而且葷素不拘﹐單憑這點就值得好好學英文呢。
歡樂酒店在波士頓﹐主角包括:
風流倜儻,自命泡妞高手的酒保山姆﹐;
女侍戴安﹐在大學戲劇系旁聽﹐自以為是酒店中鶴立雞群的知識份子﹐表面上瞧不起有臉無腦的山姆﹐其實心中暗戀他。
每天來酒店報到的有,經常信沒送完就溜班的郵差克立夫、心理醫師佛列塞、以及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回家的會計師諾恩。儘管他自我吹噓在公司裡如何吃得開,真相恰恰相反。每天最讓他欣慰的﹐恐怕就是踏進酒店時,全場大叫「嗨﹐諾恩」的熱烈歡迎吧?
你聽聽Cheers的主題曲﹐就知道為什麼人們一下班﹐就沈溺於像Cheers或女巫店這樣的酒館?


主題曲:【在此人人稱兄道弟】


這個時代要出人頭地﹐
可得卯足全力
有時候需要鬆弛一下﹐
忘掉一切煩惱
有時候你想忘掉工作﹐
走進一家酒館
大家向你說嗨!
人人稱兄道弟
你希望有個地方:
大家同病相憐﹐
人人稱兄道弟
你希望有個地方;
大家不分彼此﹐
人人稱兄道弟


"WHERE EVERYBODY KNOWS YOUR NAME"


MAKING YOUR WAY IN THE WORLD TODAY
TAKES EVERYTHING YOU'VE GOT.
TAKING A BREAK FROM ALL YOUR WORRIES
SURE WOULD HELP A LOT.
WOULDN'T YOU LIKE TO GET AWAY?
SOMETIMES YOU WANT TO GO
WHERE EVERYBODY KNOWS YOUR NAME,
AND THEY'RE ALWAYS GLAD YOU CAME.
YOU WANT TO GO WHERE
YOU CAN SEE OUR TROUBLES ARE ALL THE SAME.
YOU WANT TO BE WHERE
EVERYBODY KNOWS YOUR NAME.
YOU WANT TO GO WHERE
PEOPLE KNOW PEOPLE ARE ALL THE SAME.
YOU WANT TO GO WHERE
EVERYBODY KNOWS YOUR NAME.




書摘:符號分析工作的時代
~~~~~~~~~~~~~~~~~~~~~~~~~~~~~~~~~~~~~~~~~~~~~~~~~~~~
譯自The Work of Nations﹐第十四章The Three Jobs of the Future。作者Rober B. Reich是哈佛大學的政治經濟學教授﹐曾任柯林頓總統的勞工部長﹐他的其他著作包括:The Next American Frontier, Minding American's Business。本書雖然是討論全球化對美國經濟與美國勞工的衝擊﹐對台灣也很有啟發性。譯者是劉進興。
為免侵犯智慧財產權﹐這裡僅作第十四章的摘要報告﹐小標也是我加的。~~~~~~~~~~~~~~~~~~~~~~~~~~~~~~~~~~~~~~~~~~~~~~~~~~~~


命運共同體的瓦解
一般討論美國經濟,大多是指通用汽車公司、美國汽車產業、美國製造業、或者美國整體經濟的競爭力。這些角度現在都已不適用。
「美國」經濟,意指工作機會來自美國國內部門中某一產業的某一公司﹐美國人民是個命運共同體,企業與勞工聯手對抗世界競爭戰場上的共同敵人。
此景不再矣!在全球化經濟中,已經不再是「美國」公司、「美國」產業對抗外國公司、外國產業。愈來愈多的企業總部在美國,資金來自美國(但也有台灣、日本、西歐的資金),研發、設計、生產則分散在日本、歐洲、北美、東南亞、拉丁美洲,行銷、配貨中心更是全球都有。這種跨國公司與總部設在其他國家的跨國公司競爭。戰線不再沿著國界劃分。
因此,當「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盈餘增加時,不僅對底特律的經營者和美國股東是好消息,對散佈全球的通用汽車經理、僱員、承包商、投資人也是好消息。反倒是美國本土的通用生產線勞工不見得會高興,因為他們的工作機會愈來愈少。對其他美國勞工也不見得是好消息,因為他們很可能是日本公司、德國公司的員工。
勞動力市場愈來愈國際化。美國勞工的競爭力不再看美國公司的表現,而是要看他所擔任的工作是否對全球化市場有價值而定。美國人不再經過國家中介,就直接面對全球競爭。我們不再說什麼美國公司、美國產業、美國經濟的競爭力,而直接講美國勞動力的競爭力。
很顯然的,全國國民不再是休戚與共。有些人成功,是因為他擔任的工作在全球市場上較具價值。其他人失敗﹐則是因為他的工作不具全球市場的價值。通用汽車公司本土生產線的勞工可能被裁員,但其經理卻可能飛黃騰達。所謂美國競爭力,只是美國人的平均競爭力。有的人的報酬會遠高於其他人。美國人不再同枯共榮,不再同舟共濟﹐開始分搭小艇,各自前進。


三種工作形態
要了解美國人為何分道揚鑣,就必須將工作形態分類,看看它們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位置。
傳統的工作分類不太管用。「主要職業類組」從1950年沿用至今﹐在普查局的分類中,你可能是「經理及專業人員」、「技術、銷售及行政助理人員」、「服務工作人員」、「操作員、製作員或體力工」、或「運輸或搬運工」。這樣的分類只適用於舊的大量生產形態的企業﹐即工作的地位與收入,端視其在企業的層級而定。但當此企業擴展成全球生產網,上述分類就無法顯示某個工作者的競爭位置。譬如某人雖是「技術人員」或「銷售人員」,卻很可能是整個生產網中最關鍵的人﹐收入也最高。從舊的工作分類法看不出來這些。
要解釋各種工作在全球化經濟中的競爭位置,可以將之分成三種形態:「例行性生產工作」、「個人服務工作」、「符號分析工作」。


例行性生產工作
大量生產時代的重複性生產工作﹐到了全球化經濟時代,仍是生產流程中的一環。不僅是藍領,還包括中、低層的監督人員,如生產線領班、辦公室主管,負責例行工作的執行與監督。
高科技產業也有許多例行性的生產工作。譬如裝配電腦主機板,或譯寫電腦程式﹐重複而且煩瑣。
資訊時代人人高薪的預言並未成真。大部分的資訊處理工作者整天只是坐在全球資訊網的終端機前面,重複輸入或輸出信用卡的購買與付款記錄、支票兌現記錄、帳戶進出記錄、公司收支、醫院帳單、患者病歷、保險請款單、法庭判決、訂戶名單、人事資料、圖書館目錄等。所謂「資訊革命」,固然提高了某些人的生產效率,卻產生了堆積如山的資訊,還是要有人去處理。這些工作煩瑣枯燥的程度﹐與生產線或紡織廠不相上下。
例行性生產者通常是許多人一起作同樣的工作﹐遵照標準程序和工作守則﹐並接受主管經常性的監督。工資是按照工時﹐或者工作量來計算。
例行性生產者只需能夠識字﹐和做簡單的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可靠、忠誠、服從命令﹐一般傳統教育的訓練即可應付。
例行性生產工作逐漸減少﹐到了1990年約佔美國國內工作的四分之一。


個人服務工作
第二種工作形態也是簡單而且重複性的﹐也跟例行性生產工作一樣﹐按照工時或工作量來計酬﹐接受經常性的監督﹐不需要太高的教育。只是﹐個人服務工作乃個人對個人提供的服務﹐因此無法全球銷售。
個人服務工作者直接接觸顧客﹐而非金屬、棉紗或資料。例如﹐商店店員、餐館侍者、收款員、看護、家庭清潔工、計程車司機、秘書、理髮師、汽車修理匠、空服員、按摩師、安全警衛。
個人服務工作者除了跟例行性生產工作者一樣﹐必須守時、可靠、服從之外﹐還需要具備和藹可親的特質。即使心情鬱卒﹐也必須面露微笑﹐散發出自信與歡樂的氣息;即使面對最討厭的顧客﹐也必須彬彬有禮﹐讓別人感到愉悅舒適。傳統文化將女性定位成養育者的母親形象﹐使得個人服務工作變成女性的行業。
個人服務工作者日愈增多﹐到了1990年已佔美國國內工作的三分之一。包伐利養老院連鎖企業雇用115,174人﹐幾乎跟家喻戶曉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116,250人)不相上下。八十年代美國的速食業、酒吧、餐館提供三百萬以上的個人服務工作﹐比汽車、鋼鐵、紡織業所有的例行性生產工作者的總數還多。


符號分析工作
第三種工作形態則以分析問題、擬定策略、解決問題為主。符號分析服務,提供的並非一般產品,而是資料、文字、口語或視覺呈現﹐跟例行性生產工作的產品一樣,可以輸出至全世界,因而會與外國提供者發生競爭。
從事這類工作的包括科學家、軟體工程師、聲效工程師、投資金融家、律師、財務顧問、管理資訊專家、策略專家、廣告經理、行銷專家、導演、建築師、發行人、編輯、新聞記者、音樂家、電視製作人、大學教授等。
符號分析工作者將現實簡化為抽象的意象,以便移動、重組、討論。他們靠操作符號來分析問題、擬定策略、最後再回歸到現實來解決問題。他們的分析工具包括﹐法律論證、財務技巧、科學原理、說服與取悅的本領、歸納法與演繹法、以及其他可以走出觀念迷宮的技巧。
他們的本領高強﹐懂得如何運用資源、操作資金、節省時間或節約能源;能夠創造新的科技發明、新的法律見解、以及令人相信某些奢侈品是生活必需品的新廣告手法;精通以影像文字來令人愉悅、或發人深省。
符號分析工作者的工作環境,跟例行性生產工作者大不相同。他們通常只有工作夥伴和助手,而非主管與老闆。他們的收入不是直接正比於投入的時間或產品的數量,而是與產品的品質、原創性、精巧與否、或解決問題的速度有關。他們的事業往往不是線性發展,很少沿著既定軌跡步步攀升,經常年紀輕輕就承擔鉅責重任,無法再創新時,那怕再資深,也要鞠躬下台。
符號分析工作者往往單獨或以小組工作。團隊工作很重要﹒因為他們面對的問題並無既定答案,必須透過討論與評估,才能找出最好的方法。
符號分析工作者經常單獨坐在電腦前面,瞪著一大堆文字與數目,試著調整、修改,提出假說,測試假說,設計,以及規劃。一天要花好幾個鐘頭開會、打電話﹐經常要到處去提供諮詢、作簡報、談生意。有時要寫備忘錄、報告、企劃書、遠景評估,接著又要開會來討論如何執行,誰來執行,預算多少等。現代企業的最後生產步驟並不難,大部分的時間反而是在分析問題,設計方案,以及規劃如何執行。
符號分析工作者大多是大學畢業,甚至有研究所學位。從五十年代的8%開始,逐年增加﹐目前約佔美國國內工作的20%。


運用知識的能力
靠傳統的工作類別已經無法得知其工作性質,也無法判斷其收入高低。有些傳統的工作類別,如秘書、銷售員,可能分屬兩種以上的新工作形態。
例如﹐有一部份「秘書」屬於例行性的生產工作者,負責電腦輸入與輸出;另外一些「秘書」則屬於個人服務工作者,負責排行程或端咖啡;第三種「秘書」則與他們的老闆一起執行符號分析的工作。將這三種人通稱為秘書﹐顯然忽略了他們經濟角色的不同。
「銷售員」也是三類都有:有的「銷售員」只是填訂單;有些「銷售員」主要做個人服務,保養客戶的機械;有的「銷售員」則能診斷複雜的問題,跟高薪的管理顧問無異。
「電腦程式師」亦然:可能只作例行性的程式解碼,或是替固定客戶作個別服務,但也可能按造複雜的規格創作軟體程式。
並非所有的「專業人員」、「經理人員」都是符號分析工作者。有些律師終其一生都作枯燥無聊的事──像是代辦遺囑、契約、離婚,千篇一律,只是換換人名。有些會計師作的是完全不需要動腦筋的例行帳。有些經理天天只是監督員工上、下班﹐別無貢獻。有些大學教授同一套講義用了三十年﹐教到頭腦都萎縮了。這些專業人員﹐都不屬於符號分析工作者。
符號分析工作者也並不全是專業人員。在舊的大量生產時代﹐專業人員乃是具備某一個領域專業知識的人﹐他們必須研讀許多經典法則﹐通過認證測驗﹐經過華服盛典的見證﹐取得專業資格﹐在名字後面加上英文縮寫﹐將證書掛在辦公室牆上﹐加入某個專業協會﹐參加年會的費用還可減稅。然後﹐以不露市儈氣的姿勢來招徠顧客。
而在新的經濟裡﹐面對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都充滿著變動性﹐精通舊領域的知識並不足以保證高薪﹐也非必要條件。對符號分析工作者而言﹐只須按幾個電腦鍵﹐大量的知識就滾滾而來﹐需要的反而是如何創意地運用知識的本領。取得專業證書不但不表示具備這種能力﹐那些忽視原創性思考﹐只重機械式填鴨的專業教育﹐有時反而會妨礙這種能力的培養。


新的到天堂之路
符號分析工作者到底是在幹什麼?外行人往往搞不清楚。由於他們主要是作思考與溝通﹐而非實質的生產﹐的確很難說得清楚。面對「爸爸(或媽媽)﹐你今天做了什麼事?」這樣的問題﹐答以「我花了三個小時打電話﹐四個小時開會﹐其餘時間都瞪著電腦螢幕」似乎很難令人滿意。
符號分析工作者有什麼樣的職稱呢?從下表的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各任取一項﹐組合起來的就很可能(但不必然)是符號分析工作者的職稱。
傳播 管理 工程師
系統 企劃 總監
財務 流程 設計師
創意 發展 組長
計畫 策略 諮詢顧問
商務 政策 經理
資源 應用 顧問
產品 研究 規劃師


符號分析工作者地位的高低﹐通常與職稱的長度成反比。兩段式的職稱往往比三段式的更有權力。(將上表的第一行或第二行省略﹐如「計畫工程師」或「創意總監」)。最具影響力的符號分析工作者﹐則僅在第三行的名詞之前加上一個形容詞﹐像是「資深製作人」或「首席設計師」。這種最高榮譽﹐不是靠年資夠長或服從性高﹐而是靠他們有能力發掘問題、解決問題。
從前﹐野心勃勃的年輕人必須按部就班﹐在事業階梯上節節爬升。從辦事員、課長、科長、經理﹐依次漸進。或由實習律師﹐到律師﹐到合夥人、資深合夥人等。
按部就班的升等並不需要什麼創意思考。創意與想像力﹐反而不利於升官進爵。像提出顛覆性的問題﹐如「你恐怕把問題搞錯了吧?」、「我們幹嘛作這?」、或「這個組織值得存在嗎?」﹐就很危險。不走偏鋒才是最保險的高升之道。要不走偏鋒﹐最好就是沿循前人踐踏過的老路﹐保證不會出錯。
可是﹐愈來愈少年輕人願意投入那種因循保守的企業組織﹐走那歷經踐踏的老路。他們不敢!因為在日漸上升的全球化經濟中﹐甚至連最老牌的企業﹐也會因墨守成規﹐而在全球競爭中落敗。
唯一能保證競爭優勢的就是﹐分析問題、擬定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
(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chinhsin 的頭像
    liu.chinhsin

    躲藏世界-劉進興的部落格

    liu.chi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