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見《瑞典福利國家及社會民主主義的演變》

………
    那時經濟雖繁榮,卻常常發生危機。19世紀的經濟危機比現在更頻繁,幾年就出現一次,大量失業,過幾年又恢復繁榮。自由派說這個東西沒什麼,反正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市場有和諧的力量,會自動糾正它,國家不應介入。SAP 相信馬克思的危機理論,即經濟危機是因為資本家競爭,無限擴大生產造成的。柯達公司的總經理曾說,天下沒有維持市場佔有率這回事。不是擴大,就是被打倒,所以只好不斷擴大生產,結果是產品堆積如山。資本家雖然有錢,也吃不了用不了那麼多,仍得靠廣大的勞工階級來消費。可是工資一再被壓低,勞工沒有錢買,消費不足,生產過剩,造成經濟危機。馬克思預測危機會愈變愈大,終於導至資本主義之崩潰。
    可是,大危機一直沒出現,反而生活還可以的中產階級愈來愈多。再加上幾次選舉落敗,SAP 有無力感。他們想,理論雖然不錯,但無法落實成為一個確實可行的短期策略。怎麼辦?坐在此一直等,等到大危機來,再去執政實行國有化嗎?但政治上無法這樣作。沒有一套可行的經濟政策,必然陷入困境。
    20年代末失業率大增。自由派反對國家介入生產,認為國家若提供工作,會干擾市場運作,但可救濟失業者,沒作工都沒關係。不過救濟金要比工資低,否則大家都不去找工作。SAP 雖然不贊成卻無可奈何,因為提不出一套可以解決的方法。(不要用現在的想法。那時還沒發明凱恩斯那套。)
    那時黨內大辯論,以為社會主義理論走投無路。怎麼辦?1930年黨內有一個 Wigforss 提出一套反失業方案,主張國家設一基金,創造生產性就業機會,提供工作。他說如果使一個裁縫有了工作,裁縫有錢要買鞋子,造成鞋子需求,又要吃東西 … 如此連鎖作用,就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一套方法跟後來凱思斯的很相似,但早了約一年。不過瑞典是邊緣國家,不受注意,所以大家以為是凱恩斯首先發明的。也許兩人都受馬克思的「消費不足理論」 之影響,所以不約而同提出這套對策。靠著這個反失業方案,SAP 解決了經濟危機,1932年選舉大勝,就此執政了四、五十年。
    1929年十月美國大蕭條,造成四分之一人口十年失業,慘兮兮的,幾乎成為一個恐怖國家。1930年輪到日本。1932年蕭條之風吹到瑞典,大家討論要不要以國有化來應付。Wigforss反對。他以為反失業政策已可解決問題,國有化太冒險,不見得會成功。
    Wigforss向黨內說,馬克思的理論:消費不足造成危機,還是對的。只是,資本主義比他想的有韌性多了。馬克思預測危機會愈來愈厲害,乃至造成資本主義之崩潰,可惜歷史並非如此發展。Wigforss從反失業方案的經驗得到一個教訓,即資本主義既然不會馬上崩潰,那麼資本的形成,就不能拱手讓給資產階級,國家應代表公眾介入,將生產組織起來。如果大危機不來,左派卻只是癡癡地等,認為小危機來時不應去解決它,希望危機日深,導至資本主義崩潰。長期等待,造成無力感。Wigforss批評左派反對介入,不敢介入,是教條主義。要嘛就國有化,要嘛就什麼事都不作的態度,其實跟經濟上的自由主義者一樣懦弱。他說事實上國家可以介入,雖然不到國有化的程度,但可以控制資本的使用權。國有化只是社會化的很多徑途之一。他的說法解決了SAP 理論上的困境,主張暫時放棄國有化,而去追求如何將生產社會化。
    Wigforss的說法,對我們思考今天台灣勞動與資本的關係,仍然有啟發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chinhsin 的頭像
    liu.chinhsin

    躲藏世界-劉進興的部落格

    liu.chi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