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 (2005/03/26)的遊行,究竟有多少人?
    馬英九說,只有廿七萬五千人,比不上去年三一三遊行的四十五萬人。在場的民眾都覺得一定超過一百萬人,但因為很少人兩個遊行都參加,無從比較,不知道如何反駁。
    我剛好曾針對幾次大遊行做過觀察與比較,可以提供大家參考。      * * * * *
     首先,遊行人數的估計,往往很離譜。
     以今年三一九槍擊案週年的遊行為例,那天演講台搭在凱達格蘭大道的公園路口,人群集中在七十公尺內,密度不高。到了中山南路口景福門旁,已是離離落落。我以每平方公尺的密度估算,大約只有四千人。但因有些人可能參加了遊行卻提早離開,所以總人數還會多些。根據聯合報報導,「在松山菸廠集合時約一萬人,但沿途一直有人加入」。記者是董智森,以此數目為上限,應屬可信;
換句話說,最多兩萬人吧!
     但主辦單位卻宣稱十萬人,警方則估計四萬。當晚電視,居然播報成「十萬人」,至少膨脹四至五倍。不過電視新聞有「灌票」的壞記錄,即使再離譜,大家也見怪不怪。
     * * * * *
    馬英九津津樂道的三一三遊行,則是去年總統大選前泛藍的造勢活動。由於二二八手牽手引起泛藍支持者的危機感,動員情況空前。
     那天,我站在景福門前,人數真的很多。我參加過的遊行無數,每一次都是人擠人,但擠的程度不一樣。大多數遊行的演講台都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群眾由近而遠,愈來愈稀鬆。可是三一三那次,一直到景福門前,人與人的距離仍然近可及身。據警方的估計,當天台北市聚集了約四十五萬人。
     這個數字的絕對精確度不論,卻可以作為估算三二六遊行人數的相對標準。
      * * * * *
    今年的反反分裂法遊行,我站在同樣的地點比較。「三二六」比起「三一三」,景福門旁擁擠的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人潮蔓延的範圍更廣的多。
     三一三遊行的隊伍只在松山菸廠集結,沿忠孝東路﹑仁愛路進來後,人潮從凱達格蘭大道一直擠到景福門,向仁愛路延伸。仁愛路的入口處人很多,只剩下一點點空間,上流美那天就站在那裡發她的簽名照。但信義路以及向南十幾公尺的國家圖書館前,人並不多。
     三二六遊行則分成十路進場。我的那一隊從台灣大學發,從陸橋上觀察,密密麻麻綿延數公里,隊伍抵達景福門時,尾巴還在台大附近。聚集後的人潮分佈,從次日報上空照圖可以看出,向北到立法院前,向南接羅斯福路口,向東伸入仁愛﹑信義兩條大道,綿綿密密,人山人海。
     兩者人潮的密度差不多,但「三二六」人潮分佈的範圍遠遠超過去年的「三一三」。
     這幾天,我在網路上看到幾張「三一三」與「三二六」的空照圖,剛好可以印證我的觀察:國家圖書館前,在「三一三是空的,在「三二六」則擠得滿滿的,一直擠到羅斯福路口:而「三一三」人潮伸入仁愛路的深度也遠遠比不上「三二六」。
     結論是:如果「三二六」只有廿七萬五千人,那「三一三」的四十五萬就一定是假的;如果「三一三」真的有四十五萬人,「三二六」就一定遠遠超過四十五萬。
     建議馬英九上網去看看這些圖片! (網址是:http://batukhan.100free.com/ahqmain9.html )

     * * * * *
     馬英九硬說「三二六」只有廿七萬五千人,不僅沒有科學求證的精神,也缺乏領導者的格局。
    比較「三二六」與「三一三」,重點不在數量而在本質:
    「三一三」是選前造勢,以動員選票為目的,參加者政黨屬性很特定。「三二六」則無關選舉,以保護台灣為主旨,參加者的光譜較廣,除了綠營動員之外,自動參加的很多,而且藍綠都有,現場觀察就知道。
     也許去年「三一三」動員的成功,令馬英九很感動。但所有遊行都會令人感動。綠色有綠色的感動,藍色也有藍色的感動,再加上唱歌,吶喊,會激發腦部的化學物質,也能產生莫名其妙的感動。
     只是,三一三遊行者敵愾同仇的對象,是屬於人民內部矛盾的不同政黨。三二六遊行者的對象,卻是敵我矛盾的外來侵略者。馬英九將兩者作了錯誤的比較,當舉國敵愾同仇之際,抵制在先,貶低在後,與民意背道而馳,暴露出他缺乏領導者的格局,這才是他發言最大的失策。 (完)

刊於 2005-03-31【自由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chinhsin 的頭像
    liu.chinhsin

    躲藏世界-劉進興的部落格

    liu.chi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