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
1.記憶金屬與可變形電視 2.懷疑與信仰 3.語言對媒體的影響
4.語言對愛情的影響 5.烏魯木齊.歐羅巴製
6.知識份子與奧戴莉赫本 7.恨王孫.祭庸醫.祭雞文
8.【書摘】摩梭族的走婚制■□■□■□■□■□■□■□■□■□■□■□■


記憶金屬與可變形電視
如果你跟我一樣腦筋正常,那一定受不了我們的電視。
每天醒來的頭條新聞一定是,清晨XX路大火、連環車禍X死X傷、抓到色情酒吧。很難相信這就是台灣最重要的新聞。但他們說,沒辦法啊,觀眾喜歡。我很懷疑。恐怕是記者喜歡吧?因為這種新聞只要SNG就好,不必費心求證。
各台晚間的論壇節目,喜歡找幾位記者交換小道消息,調笑時局。老實講,有些「評論家」不過初解人事,而且缺乏知識,竟敢在眾目睽睽下大跳【IQ脫衣舞】,真正有夠勇敢呢。至於Call-in節目,立委的硬掰與相罵,完全不顧邏輯,實在應該限制十八歲以下學生收看,以免影響年輕人議論文的寫作能力。
根據研究,近年來憂鬱症流行,與人們極力壓抑想咂掉電視機的衝動有關。
材料系的朋友指出,危機就是商機。你看過用形狀記憶金屬製造的眼鏡架嗎?不管身體壓到,或屁股坐到,任何變形之後,稍稍加熱就能恢復原來的形狀。除了眼鏡,這種鎳鈦合金也可應用在熱水龍頭、跑步鞋、胸罩等以防止變形。
用形狀記憶合金製造的電視一定暢銷。因為觀眾看得火大時,可以將鍋碗瓢盆或鐵鎚盡情地咂向螢幕上騙子的臉。很爽。最棒的是,變形了的電視在怒氣消散之後﹐仍能恢復原形﹐用來觀看【鐵獅玉玲瓏】。


懷疑與信仰
那些沒有自知之明的「評論家」,缺乏兩種本領。
科羅拉多大學的P.N. Limerick教授說:「一個好的文史學生必須善於相信,也要善於懷疑,否則就會被愚弄而不自知」。但不管信仰或懷疑,都需要作好家庭作業。許多媒體工作者偷懶,將信與不信的判斷工作放棄了,「我口傳我耳,我手寫我聽」,結果就是目前這種記者被政客及自己愚弄的亂象。
平面媒體也好不到那裡去。我近來蒐集了許多案例,歸納出幾種形態:
(1)非新聞:報導夾雜評論,事實與意見不分。這乃新聞大忌,他們卻洋洋得意。
(2)非科學:報導不求證,道聽途說,想當然耳。輕者錯誤百出,重者捏造事實。
(3)非道德:記者組成採訪聯盟,一人採訪大家抄。有時報導不實之處各報竟然完全一樣,讀者便以訛當真。這是欺騙主編,逃避競爭,聯合壟斷。
(4)非藝術:我講的是文字藝術。喔,會不會要求太高了?


語言對媒體的影響
比較外國報紙與台灣報紙。像我們這樣誇大、煽情、鴻毛重於泰山的報導方式,在美國僅見於以「婦人透露曾被外星人綁架」為標題的八卦小報﹐如【國家詢問報】(National Inquirer)之流者。若在正派媒體早就被解雇了。
可是,最近我發現﹐同在台灣的英文報與中文報相比,竟然也很不一樣。以去年5月2日針對勞動節的報導為例。
中時有兩則:【全國性工會進入戰國時代】及【陳水扁:全產總絕對可以合法化】;
聯合報:【全產總成立﹐表揚工運五前輩】﹐副標是「陳水扁承諾上任後將要求核准全產總成立、肯定勞工運動貢獻獎、表示會重視工運受難者問題」;
自由時報:【每年減少外勞一萬五千名﹐陳菊承諾兌現】
英文Taipei Times:【工會終於揚眉吐氣】﹐副標是「人民的力量:從前代表勞工與政府協商的只有國民黨控制的全總﹐政權易手給予更多自主工會參與的機會」。
很顯然,中文報紙報導的重點在個人,總統、陳菊、工運前輩等;在同一時空下,英文報紙反而更能抓住事件的核心歷史意義。
同樣的現象層出不窮。譬如﹐國外媒體對台灣的換黨執政以及民主轉型都極力肯定,國內媒體恰恰相反。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會不會是語言限制了人們的思考方式?


語言對愛情的影響
嚴歌苓有本小說【人寰】﹐寫一個經歷過文革與愛情的女子,後來飄洋過海,跟一個美國教授結婚的故事:

英文使我魯莽。講英文的我是一個不同的人。可以使我放肆;
不精確的表達給我掩護。是道具、服裝,你盡可以拿來披掛
裝扮,借此讓本性最真切地唸白和表演。
另一種語言含有我的另一個人格。
我有時更喜歡我這英文的一半。
它好像是年輕的。它是無辜的。它魯莽、稚拙、直率。
它是我的年僅十八歲的語言啊。
而我的中文、我的母語,它其中包含的我是有城府的。
我那個基本與我同齡的語言。它那巨大的彈性,易變和善辯,
它多成熟。


說不定,關於愛情的觀察也可以解開關於媒體的謎題。也許,中文賦予我們太多的城府,太大的包袱。使我們虛偽、狡辯,而看不到真相。


烏魯木齊.歐羅巴製
台語有個奇怪的外來語:O1-lo2-bok8-che3﹐一般寫作「烏魯木齊」﹐意謂做事草率、粗製濫造。
為什麼叫「烏魯木齊」呢?大家都不甚了解。有人說是因為新疆烏魯木齊的話嘰哩瓜拉聽不懂,所以把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叫作「烏魯木齊」。這種說法牽強附會,而且有種族歧視之嫌,不足取也。
我從台灣經濟史研究,發現「烏魯木齊」其實就是「歐羅巴製」﹐不信你用福佬話唸快一點看看!
這句話大有學問。蓋台灣在大洋之中,很早就跟世界各國接觸。當年葡萄牙船駛過台灣海峽,看見那海上仙山,大叫一聲:「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心裏就開始盤算如何將貨品賣到這裏來。
於是荷蘭人,西班牙人,英國人接踵而至。那時,歐洲資本主義方興,用機器生產了大量的商品,正需要擴大市場,就都賣到台灣來。由於早期的機器並不怎麼行,做出來的東西便宜是便宜,卻很粗糙。所以那時候的人用「手工製造」來形容細緻精巧的產品,而以「歐羅巴製」(Made in Europe)來形容粗製濫造的產品,就好像【致命的吸引力】那個電影裡﹐男主角的雨傘打不開﹐就說:「喔﹐台灣製造的」(Made in Taiwan)。
沒想到當年烏魯木齊的歐洲貨,今天在世界上居然成了精緻耐用的代名詞,而一向講究慢工出細貨的我們反而變成烏魯木齊。
(引自舊作「烏魯木齊-致命的吸引力」一文)


知識份子與奧黛莉赫本
‧懷疑一切。
-1865年,馬克思的女兒燕妮與羅拉給他一張【自白】表格,
提出20個問題,包括最討厭的人、最喜歡的詩人、最喜歡的
顏色等。在【最喜愛的座右銘】那欄,馬克思寫的是:
De Onmibus Dubitandum,懷疑一切。
‧真實的就是革命的 (Truth is revolutionary)。 -葛蘭西
‧文明的功能主要不在于指導自己的行為,而在于解釋自己的行為。
-張賢亮筆中的知識份子,《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聽到你這番高論,就知道你是個博學的人
你摸不著的,就以為是遙遠
你握不著的,就以為是空虛混沌
你不能計算的,就以為是不真
你不能秤的,就以為很輕
你不能鑄造的,就以為不能通行 -浮士德
‧It's just too much. It's like being given something to wear that
you have to grow into, something to work toward.
太不敢當了。就好像給我一件過大的衣服,我必須繼續長大
才能合身;這是頒給我一個崇高的目標,要我努力去達成。
-1954年奧黛莉赫本從影不久,就因羅馬假期得到金像獎時
的得獎感言。知識份子應該向她學習。


恨王孫.祭庸醫.祭雞文
網路上傳來十句「斷腸謎」,號稱是宋朝朱淑真寫的(?)﹐猜十個字。饒有趣味:


下樓來 金簪卜落……………………> 一
問蒼天 人在何方……………………> 二
恨王孫 一直去了……………………> 三
詈冤家 言去難留……………………> 四
悔當初 吾錯失口……………………> 五
有上交 無下交………………………> 六
皂白何須問 …………………………> 七
分開不用刀 …………………………> 八
從今莫把仇人靠 ……………………> 九
千里相思一撇消 ……………………> 十


這讓我想起以下幾則有趣的遊戲文字:


1.【絕妙對聯】:第二句據說用廣東話唸更像
獨攬梅花掃臘雪………………> (Do-Re-Mi-Fa-So-La-Si)
細睨山勢舞流溪………………> (1-- 2--3-- 4-- 5--6--7 )


2.【遊二郎神廟】:「言之無物」的典範文章。
夫二郎神廟者,二郎神之廟也。
二郎者,三郎之兄,大郎之弟﹐而老郎之子也。
人云廟外有一樹,
或謂廟在樹之前,樹在廟之後;
或謂廟在樹之左,或謂樹在廟之右;
某謂樹在廟之後與右,人則謂廟在樹之前與左。
既出其廟﹐左擊鼓﹐右擊鐘
倥倥咚咚﹐咚咚倥倥
是為二郎廟遊記。


3.【祭文兩篇】:初中國文老師教的。年代久了﹐或許有些錯誤。


【祭庸醫文】
公少讀書,不成。
學劍,又不成。
憤而焚書棄劍。
不學無術,竟又不成。
乃學醫﹐自謂有成。
公之處方﹐非岐非黃,
公之用藥﹐如虎如狼,
服君之藥,無病而病,
著君之手,不亡而亡。
行醫三年﹐乏人問津。
公憤﹐公病﹐公自醫﹐而公死矣。
嗚呼!公死矣!公竟死矣!
今公死矣,則天下人少死矣!
公若不死,則天下人多死矣!
嗚呼哀哉!尚饗!


【祭雞文】
其生也汲汲,
其死也無葬身之地。
以我的肚皮,
作你的棺材。
鳴呼哀哉,醬油拿前來!
尚饗!




書摘:摩梭族的走婚制
~~~~~~~~~~~~~~~~~~~~~~~~~~~~~~~~~~~~
最近公共電視播出一個有趣的紀錄片:【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作者周華山1999年在川滇邊界的摩梭社會裡住了一年多﹐拍下了這部影片﹐其中最吸引人的當然是摩梭人的母系社會與「走婚制」。本文摘自影片中的對白片段﹐以及【永寧納西族的母系制】一書中的資料(嚴汝嫻、宋兆麟﹐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有興趣的人還可以讀【無父無夫的國度-重女不輕男的母系摩梭】 (周華山﹐香港同志研究社﹐2001年)以及【A Society without Fathers or Husbands: The Na of China】 (蔡華Cai Hua, Zone Books, 由法文譯成英文)。
針對人類婚姻制度的演變﹐則可參考【古代社會】(美.摩爾根﹐1877﹐北京商務印書館.台灣好像也有版本)﹐以及【家庭、私有制以及國家的起源】(恩格斯﹐馬恩選集第四集)。
千言萬語比不上真實的影像﹐漏看的人﹐公視有錄影帶﹐電話:2633-9922。
~~~~~~~~~~~~~~~~~~~~~~~~~~~~~~~~~~~~


摩梭族住在雲南永寧的瀘沽湖地區﹐人口約二萬。中國解放後﹐將摩梭族併入麗江地區較大的納西族。麗江的納西族早已發展到地主經濟階段﹐而瀘沽湖地區當時還屬封建領主經濟﹐兩者語言也不同。尤其是瀘沽湖的摩梭人還保留著濃厚的母系社會習俗﹐與麗江的納西族很不一樣。所以到九十年代﹐永寧納西族又恢復了摩梭族的名稱。
美麗的瀘沽湖﹐摩梭話稱之為「謝納米」﹐意即「母海」。湖的北岸有一座「干木山」﹐意即「女山」﹐是女神的化身。摩梭族最引人注意的是她的母系社會﹐尤其是「走婚制」。
母系社會一般是女性當家﹐不管男女都一直跟母親住在一起。摩梭女子成年後﹐可以自由選擇心上人﹐晚上將他帶回家,但天亮以前男的必須離開﹐回到自己的母親家﹐如此勞動力才能由母系掌握。
民房多為四合院式﹐正房的主室由老年婦女與小孩居住。成年之後﹐女子移居獨立的客房﹐男子則開始走訪婚的生活。如果回家﹐則住在草棚﹐或與年老的舅舅一起住正房外圈的「上室」。
走婚所生的孩子,無論男女,都從母姓,為母親所有﹐男方不得過問。小孩由女方的母親與長輩撫養,男方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因此﹐大家庭中只有母系親戚,包括祖母、母親、阿姨、舅舅、兄弟姊妹等﹐但沒有父系的親屬。
走婚關係發生變化時,女人只須將男人衣物放在屋外﹐男人便自然離開。
摩梭語的「母親」叫「阿咪」,包括母親、阿姨,以及所有與母親同輩的女性。至於與母親同輩的男性,包括母親的兄弟、從兄弟,都叫「阿烏」,意即「舅舅」,也包括母親們的配偶。摩梭語中沒有「父親」,「阿烏」雖可包括生父,但其本意是指母親的兄弟。

* * * * * * * * * * * * * * * * * *


前幾天我在介紹這部影片的【沈溺特報】中說:摩梭社會男女是平等的。
有一位讀者回函表示懷疑:「你為什麼認為那就是男女平等?(有人)去中國的雲南邊界,看到一個哭的很傷心的摩梭男子,趨前問,才知此男子因為回家時,羊少了一隻,太太不給他晚飯吃。我想母系社會並不等同於男女平等吧!」
我不知道。以下引用【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的一些對白﹐讓你自己判斷吧!


Dashilacuo(年輕女子):
‧漢族男朋友要我搬到昆明。我說:「是只有我一人﹐還是全家跟去?」男的說:「當然是一個人」。她說:「那不行﹐要嘛就全家去」。這段初戀就這樣吹了。
‧剛生完小孩﹐朋友來電話問她是兒子還是女兒。她轉問媽媽。媽媽說:「那要再去看看。剛剛只只注意手腳﹐沒注意是男是女」。
‧別人說我是他的老婆﹐聽起來很不舒服。我是我﹐他是他﹐怎麼會是我是他的什麼﹐或他是我的什麼呢?他只是我孩子的爸爸而已。
‧我們相愛。但他的愛只是生命中的一部份﹐跟大家庭的愛無法比。他來我們家還是個外人嘛。
‧(每個人都走婚嗎?)如果能幹又漂亮﹐想跟妳走婚的人當然很多。如果人品不好﹐自我自私﹐想走婚也不一定有人願意。
‧漢人問我:「你們摩梭人還走婚嗎?」我很生氣﹐就大聲回他:「你們漢人還結婚嗎?」


Gaas (Dashilacuo的外婆﹐87歲):
‧走婚很自由﹐只是兩個人的感情, 喜歡誰就養誰的小孩。
‧平時各自住自己的家。男人晚上到女方家﹐白天回母親家。農忙時來協助幹活﹐小孩滿月時來相認﹐節日時送衣服和禮物。
‧家中沒有妻子、丈夫或父親。大家庭中姊妹互相幫忙﹐若是小家庭就很辛苦。


Ruakudadu (84歲老婦人):
‧以前的人比較放得開。有的跟很多人走婚﹐有的只跟一個人走婚﹐也有從來不走婚的﹐都很自然﹐沒有壓力。
‧以前走婚比較祕密﹐不會讓人知道﹐不像現在人到處炫耀。
‧以前儘管今晚走一個﹐明晚走一個﹐誰也不會過問﹐最主要的是雙方的感情。摩梭人從來沒有發生為情自殺或情殺的事。
‧以前的女人跟一個男的穩定後﹐也有偷偷跟別人走婚的。別人也不管﹐畢竟只是走一兩個晚上﹐以前的規矩是那樣的。
‧我家裡有三個母親﹐一個舅舅﹐三個姊妹﹐丈夫住在他母親家。我自己有三男二女﹐由姊妹一起照顧。


Dema Ami(老婦人):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推行一夫一妻制。我姊姊嫁到丈夫家﹐成了外人。這樣拆散家庭﹐令人辛酸。好在現在又回到走婚。小孩子也喜歡這種大家庭。
‧家裡修房子﹐整個村子都來幫忙。不給錢的﹐給錢是很害羞的事。
Cutaalo(年輕男子):
‧家裡有三個母親﹐一直不知道誰是親生媽媽。初中時﹐學校的表格要填媽媽的名字﹐我說要打電話回去問﹐老師說﹐怎麼回事?連母親是誰都不知道。


* * * * * * * * * * * * * * * * * *
摩梭族的婚姻形式其實很複雜﹐有阿肖婚、阿肖同居和正式結婚。阿肖婚﹐乃由男方到女方走訪,即「客座丈夫」也。阿肖同居則是不經結婚形式﹐由女入男家﹐或男入女家的同居生活。一般以阿肖婚﹐即走婚制為主。
走婚生活的雙方互相暱稱「阿肖」﹐肖是躺下之意﹐意即「共居的朋友」。
【永寧納西族的母系制】一書中﹐提供一位年輕女子甲阿瑪的阿肖經歷:


‧十三歲那年﹐甲阿瑪行穿裙子的成年禮﹐媽媽對她說﹐妳搬去客房住吧。
‧一年後﹐鄰村一位男子來找她玩﹐問她:「我可以到妳家裡歇嗎?」她心裡很激動﹐只是點頭。當晚﹐他就到她房間住。當時﹐媽媽已經睡了﹐哥哥們也外出找阿肖去了。
‧第二天雞剛叫﹐他就離去。以後常常晚上來﹐天亮走。後來媽媽發現了﹐鼓勵她們大大方方來往﹐還請他來吃飯。
‧他說想娶她做婆娘。甲阿瑪說:「當阿肖多好﹐別再提要娶我﹐否則媽媽哥哥會趕你走。」從此﹐那小子就不來找她了。
‧十五歲時﹐又看上另一個男子﹐兩人很談來。他問她:「阿肖做不做?」於是互贈禮物﹐約定第二天晚上來走婚。
‧不久﹐甲阿瑪懷孕了。男的也很高興﹐經常送雞蛋、鹽巴、茶葉來。
‧肚子愈來愈大﹐媽媽要她搬到正房﹐以方便照顧。她對他說:「等娃娃生下來後﹐我倆再回客房去住。」他嗯了一聲﹐從此就不再來訪。
‧甲阿瑪生了一個男孩﹐怕媽媽不高興。媽媽卻不在乎﹐說:「生什麼氣﹐手心手背都是肉﹐男孩女孩都是我們家的跟骨啊!」
‧後來﹐她又交過三個阿肖。她說﹐當時年輕﹐臨時耍著玩的﹐誰也不認真。
‧親戚介紹了一位阿肖﹐相處兩年多﹐生了個女兒。男的又說要上門當姑爺。她說:「我有九個哥哥﹐要你當姑爺幹什麼﹐要交就交阿肖﹐不要胡思亂想。」
‧他聽了不高興﹐從此來的次數少了﹐其他臨時阿肖趁機插隊。有時還會有兩個同時來﹐那就必須彼此忍讓﹐後來的讓先到的。
‧後來﹐她交了一個別村來貿易的阿肖。由於距離較遠﹐無法暮來晨去﹐只好每月來兩三次﹐每次住三四天。來的時候﹐也跟哥哥們上山砍柴﹐宛如一家。但他只是甲阿瑪一段時間的配偶﹐從經濟上講﹐兩人並非一家人。
‧十三年裡﹐甲阿瑪共有八個阿肖。她說﹐年輕時認為阿肖多較好﹐年紀大了﹐子女多家務忙﹐太多阿肖很煩。只希望有個穩定的長期阿肖﹐來來往往﹐互相幫助。


八十年代﹐針對永寧地區的六個鄉1749個成年人作調查﹐發現74%行阿肖婚﹐只有10%阿肖同居﹐10%正式結婚﹐6%無婚姻生活。可以看出﹐摩梭人是以走訪婚為主的。
(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chinhsin 的頭像
    liu.chinhsin

    躲藏世界-劉進興的部落格

    liu.chi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