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金馬獎頒獎,「賽德克巴萊」得了最佳劇情片,但沒有得到最佳導演。其實,金馬獎並不能增添魏德聖多大的光彩,是魏德聖,為台灣電影增色!

        前幾天在竹北聼魏導演講。Q&A 很精彩,許多聽眾看過不只一次,問題直探導演的內心,他也很誠懇地回答,對話發人深省:
關於「賽德克巴萊」中是否太多殺戮?

       
魏導說:事情就是那樣發生了。他安排了大霧,就是要淡化殺戮之氣。而族中女性的斥責:「孩子,你們在作什麼?」,以及殺戮進行時,空中吟唱的泰雅古調,先是責備,然後安撫,不僅要安撫殺得眼紅的年輕人,也是在安撫觀眾:  

              
你們染血的雙手,還能捧住獵場的沙土嗎?   
               
你們悲憤的前額,還能展開美麗的彩虹橋嗎?   
               
我的孩子啊,   
               
爲唱出祖靈的歌,需要呑下許多痛苦,   
               
爲說出自己的話,需要呑下許多屈辱,  
              
爲實現夢想,需要呑下許多遺憾,  
              
孩子啊,你們怎麼了,  
              
我的孩子啊?你們到底怎麼了?

       
他要讓觀眾在「對」與「錯」之間猶豫,拍不了手,也流不下淚。因為問題不是正義 vs. 不正義,而是文化的衝突! 

但英雄真的視死如歸嗎?

       
魏導說:一切都是為了族群的生存。只是一旦知道必死,才賦予死亡崇高的意義。他要求背景音樂一改再改,就是不要「悲壯」,不要「淒美」,既然已經決心赴死,何來悲淒?最後抓到了「壯美」的調子,那樣才對。 

至於學者質疑部分劇情不符史實,魏導有點無奈

       
他說,所謂真相,其實每個參與者講的都不一樣,不知道為何有人可以堅持,自己的版本才是唯一正確?由於真相是片斷的,他當然必須加入虛構的情節,才能串成一個故事。 

關於歷史人物的評價

       
魏導說,他讀歷史,第一次看,會大感動。第二次,會看到人性的醜陋面。第三次看,就比較能夠諒解當時的處境。所謂好人與壞人,並非一刀切。好人不小心也會作壞事,壞人不小心也會作好事。 

有人問到商業片與藝術片的差別

       
魏導說,他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在講故事。觀眾接受了,並且廣為流傳,商不商業只是行銷手法,跟影片本身有什麼關係?他有次接受中國媒體專訪,記者問他:為何「海角七號」在台灣大賣,在中國的票房卻不怎麼樣?他的回答是:在台大賣,可能因為「海角七號」是商業片吧?在中國票房不好,可能因為「海角七號」是藝術片吧?  

       
如此妙答,不但諷刺了訪問者的膚淺,也是對「曲高和寡即藝術論」的當頭棒喝! 

最後,有人問到「海角七號」片頭阿嘉的那句「我操你X的台北」

       
魏導説,他也沒想到那句話會引起那麼大的回響。他從中領悟出,有一個過去都被忽視的巿場:「失敗者」。海角七號的成功,就是觸動了廣大心靈受挫者的心弦。受傷愈重的,看愈多遍。 

台灣電影的革命

       
魏德聖的電影會受歡迎,不是偶然的。過去台灣的電影大多很草率。故事像沒有草木皺褶的岩壁,光禿禿地抓不住觀眾的心。劇中人物則是忠奸對立,美醜分明,青年一定憂鬱,同志一定苦悶,矛盾沒有彼此滲透的空間。不但脫離現實生活,而且可笑。我有時聽說那部電影在國際影展得獎而去看,或者聽說哪部電影宣揚某種理念而去捧場,卻往往半途而退。因為,不好看。

       
有人說,那是你看不懂,你看某片色彩多棒啊,某片是XX主義,某片又是結構嚴謹。一開始我還半信半疑,久之就知道是國王的新衣,不可信。電影是大眾藝術,一定要故事流暢,情節動人。要看色彩,看畫冊即可。要談主義,我寧可看書。而結構嚴謹卻不好看的電影,就像文法正確卻沒有文采的國中作文,我幹嘛買票去看?

       
過去,台灣電影難看的關鍵有二:

       
一,導演太過個人主義,看不起觀眾。他們不跟觀眾對話,自言自語,讓觀眾打呵欠。電影要觀眾,也要藝術,沒有能力兩全其美的導演,才將兩者對立起來,宣稱引不起觀眾共鳴的作品是意境太高,觀眾無法瞭解,以此自慰。

       
二,導演的藝術尚未成熟。朱天心在「威尼斯之死」中比較藝術家與精神病人,她說原始生命力好比河水﹐藝術家必須構築河堤﹐節制河水,才能將原始生命力導向前方,成為藝術作品。精神病人卻是「無岸之河」﹐只能發洩原始生命力,無法節制成為藝術。

       
2008年魏德聖揭竿起義,「海角七號」吸引了幾百萬民眾買票去看戲。即使祭出「藝術─商業兩元對立論」的人,也不得不承認,「海角七號」的文化貢獻,比他們心儀的純商業型或純論文型的電影都強多了。同時間出現的「囧男孩」、以及隨後的「艋舺」等,不但都有品味,又能扣人心弦。以前國片的票房有幾百萬就很不得了,現在輕易就幾千萬,甚至破億。台灣電影終於回歸電影的本質,成為大眾文化的引導者。

       
「賽德克巴萊」是另一個里程碑。龐大預算不是散漫的「小藝術家」所能處理的,而魏導成功地作到了。從他的演講中,我看到一個有宏觀視野、有企圖心、有系統分析的頭腦,有精準的執行能力的「大藝術家」。聽說他正在籌畫規模更大的「台灣三部曲」。太好了。魏德聖是個革命者,台灣文化的生命力,或許將從電影點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chinhsin 的頭像
    liu.chinhsin

    躲藏世界-劉進興的部落格

    liu.chi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