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馬英九研究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前幾天馬英九到烏山頭水庫,首度肯定建設嘉南大圳的日本工程師八田與一,卻痛貶當時建立司法、教育、度量衡制度,奠定台灣現代化基礎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馬英九說他鄙夷後藤新平,因為後藤曾鎮壓抗日運動,「台灣人應該恩怨分明」。聯合報指出,這是馬英九深化本土論述的重要一環。
        好個恩怨分明!真的恩怨分明的話,那台灣人不僅應記得一百年前柯鐵虎、林少貓事件對日本人的舊恨,更應該記得六十年前二二八事件,其後白色恐怖、特務、職業學生橫行對國民黨的新仇呢!那麼不但蔣介石的偉大領袖神話、蔣經國的親民形象掃地,馬英九也不再是無辜的旁觀者。        歷史上的台灣人對日本的感情一定很矛盾。一開始是外來鴨霸的殖民者,但殖民主義也帶來知識的啟蒙。仇恨是有半衰期的,台灣的現代化卻與日俱增。直到戰後,國民黨帶來的竟然是令人遺憾的腐敗貪污與無知,歷史的倒退使得台灣人開始懷念一絲不苟的「日本精神」。
        國民黨也許覺察到,台灣人對日本的欽佩其實隱含著對國民黨文化的鄙夷,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仇日教育,使得台灣陰差洋錯地「脫亞入美」,喪失了就近學習日本的機會。最近十年,台灣新的一代才重新認識鄰近的日本文化,造成了許多哈日族。
        國民黨一定很吃味。馬英九一直說,二二八、白色恐怖都是過去的事,難道六十年代的工業起飛不是國民黨的功勞嗎?
        經濟學家法蘭克(A.G. Frank)將「台灣經濟奇蹟」歸功於當時國際產業再分工的天時、冷戰時代圍堵政策的地利、以及優秀的人力品質和基礎建設。而台灣普及的教育與水、電、交通網正如李登輝說的,「完全是在過去後藤新平所鋪下的軌道上走來的」。
        不過,從歷年的選舉結果看,台灣對國民黨並沒有太計舊仇,也給了他們一定的功勞。國民黨本來是有機會改頭換面的。李登輝時代的國民黨大幅度本土化,幾乎危及了當時民進黨的支持基礎。2000年國民黨敗選其實是歷史的偶然。但隨後四年,國民黨自己毀了自己。連戰一步一步地去本土化,在國會不負責任地胡鬧,導致在2004年連一對一都敗北。而接下來三年,兩次景福門之亂,變本加厲地擋法案、反軍購、呼應中國,都使得國民黨成為台灣的麻煩製造者,馬英九難辭其咎。
        在台灣人民心中,國民黨不斷地在造新業。馬英九要台灣人「恩怨分明」,豈不是拿石頭匝自己的腳嗎?

           (本文刊於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304, 2007.08.23)

liu.chi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2004年底,布希再度連任美國總統後,喬治‧拉科夫教授寫了一本「不要去想大象─瞭解自己的價值,建構辯論的框架」(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協助民主黨陣營瞭解自己為何失敗,以重振旗鼓。
      拉科夫說,他讓修「認知科學」這門課的學生練習「不要去想大象」。結果是,不講還好,一旦講了大象這個字,沒有一個學生腦海裡能夠擺脫跟大象相關的意象。你想忘記大象,但想到的都是大耳朵的人、鼻子長長的動物、龐大的建築物、以及馬戲團的回憶。一旦掉入大象這個框架,你愈否定它,它就愈如影隨形。水門案時,尼克森上電視演講。他說,「我不是騙子」。從那天起,大家一想到尼克森,就想起了騙子。

      拉科夫指出,政治辯論時,不要陷入對方的框架。反對對方的主張,就不要使用對方的語言,因為對方的語言裡,隱藏著一套他們價值觀的框架。譬如,共和黨提出減稅,不是用 tax cut,而是用 tax relief (從稅中解脫) 這兩個字。既稱解脫,稅當然是罪惡之物,因此,舉稅來辦社會福利,進行社會重分配也是錯的。一旦陷入共和黨的語言框架,民主黨社會福利政策的價值基礎就垮了,當然連戰連敗。
      馬英九最近提出「新本土」論述,卻漏洞百出,像補破網一樣,愈補愈大孔,就是以己之短,自投羅網的範例。
      原來,「本土」這兩個字的重音是在「本」,而不在「土」。
      「本」就是「本國」、「以台灣為本」、「台灣主體性」,台灣是「台灣的台灣」。翻譯成經濟政策就是「產業升級」,是手提箱走遍天下,拿訂單回台灣製造,創造就業機會的「就業經濟」。
      沒有「本」的「土」,只是「地方連結」、「回歸原鄉精神的鄉土」、台灣是「中國的台灣」。翻譯成經濟政策就是「中國為主的共同市場」的邊陲經濟,「台灣接單,中國出貨」,對台灣無就業效益的「利潤經濟」。
      馬英九一旦陷入「本土」的框架,他就輸了一半。可是回歸本土,又是大勢之所趨,奈何?馬英九也許要自哀自怨說是什麼原罪,其實這個兩難的陷阱是自己挖自己跳的,怨不得人。
      國民黨本來是有機會的。九十年代李登輝推動的本土化,幾乎拯救了國民黨。2000年選舉雖然阿扁偶然贏了,但如果國民黨不要趕走李登輝,不要去本土化,不要在內政、外交、國防上全面抵制「台灣」,2004年國民黨本來還是有機會的。可是國民黨八年來自暴自棄,與台灣漸行漸遠,不知是被什麼魔神仔附了身,令人惋息。
      馬英九似乎並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竟然還以「原鄉精神」來講他的「不本之土論」。有這樣的對手,謝長廷怎能不笑呵呵呢?

liu.chi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馬英九的新書「原鄉精神」據說要闡述他的「新本土論」。書中除了劉銘傳、胡適、蔣經國等人的故事、馬英九歷年發表的文章之外,還有他的文膽楊渡寫的一篇近兩萬字的導讀。唉,這本書被書名以及那篇導讀搞匝了。不寫還好,越寫越凸顯馬英九的脫離台灣土地。        所謂「原鄉精神」並不是「原住民鄉的精神」。導讀指出「本土其實就是七波移民文化的總和」,而這七波文化並不包括原住民以及影響台灣鉅大的平埔族的文化。原鄉精神原來只是「帶著遙遠的鄉愁,無法歸返的旅人,被歷史帶著走的中國的尤里西斯」,移民者的母國精神。
        中國文化是不斷豐富的台灣文化的成分之一。在台灣島上,南島文化邂逅中國文化、荷蘭文化、日本文化、美國文化,好不容易才混成一杯美味的綜合果汁,為什麼馬英九堅持只有橘子水才好喝?想想看,美國總統候選人敢不尊重印地安、西歐、東歐、愛爾蘭、亞裔、非裔的文化,只堅持「英格蘭原鄉精神」嗎?馬英九的「原鄉精神論」其實是唯我獨尊的中國漢族中心論。
        書中對「薩柯奇是匈牙利移民的第二代,卻以超過百分之五十三的選票當上法國人的總統」頗為羨慕,並指責台灣「還要把自己逼回二次大戰的國共內戰年代」。
        可是,馬英九不要哀怨,先仔細讀讀那篇著名的「讓我們談談誰是法國人」。薩柯奇清楚地表達:他「選擇」成為法國人…「成為」法國人追尋的不僅是身分,更是情感上義無反顧的抉擇,需要自我克服、參與、愛護法國不變的心意。薩柯奇認為,成為法國人固然不需要抹滅對故鄉的記憶,但國家認同卻必須是「法國人」。
        如果,薩柯奇說他既是「匈牙利國人」,又是「法國人」;如果他認為法國精神就是「匈牙利原鄉精神」,並主張法國與匈牙利要「終極統一」。他選得上嗎?他還有臉選法國總統嗎?
        馬英九的新書透露出,他一直到現在都還搞不清楚,台灣人民認為他不夠「本土」,並不是因為他的血統,而是因為他腦袋裡的思想。
        一個在訓政時期受教育,缺乏懷疑精神的乖學生,雖然在叔叔伯伯呵護之下官運亨通,卻不瞭解民智已開,台灣人民已經像1776年的美國人民一樣,要起來反抗英王喬治的壓迫,而他卻像保皇派般地提醒他們勿忘「原鄉精神」。多麼可笑!多麼可悲!
        馬英九要當選台灣總統,必須祈禱台灣人民有極大極大的寬容。

(本文刊於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296, 2007.06.28)

liu.chi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馬英九單車環台之旅,整整十天,只穿黑色休閒長褲,「沒有穿內褲。有夠酷吧!」他興沖沖的自己爆料,而且透過文宣大將羅智強為文廣為宣揚。
        哈,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竟然靠這樣的方式來博取版面。「沒穿內褲」,酷則酷矣,甚至可能「挑起族群遐思」,但馬英九的「美麗」也就是他的悲哀。        人們一提到馬英九,就想起他穿著短褲慢跑的畫面。馬英九也樂此不疲,甚至到國際場合也如法炮製。去年馬英九訪美,與舊金山市長紐森會面。隨訪的電子媒體問的竟然都是「你與紐森誰比較帥?」這類的題目
        台灣人被媒體誤導,總是以甘迺迪、柯林頓為例,以為美國人選總統也是以貌取人。錯了。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內治理念其實有明顯的區別,政治辯論遠比台灣言之有物,選出的總統大多很能幹,有領袖之才。
        馬英九的悲哀是,很少人將他當作一個政治家或者領袖。他當過台北市長,但馬市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颱風水淹台北市的畫面。即使他的幕僚也沒有人敢拿他的政績和魄力與前任的阿扁市長比較。
        為了瀰補在治國能力上的缺陷,馬英九提出了一個「終極統一」的偉大願景,卻弄巧成拙。台灣好不容易才擺脫「反攻大陸」的噩夢,回到以台灣為主體的正常道路;超過百分之六十,而且愈來愈多,的人民認同台灣;馬英九竟然要回歸「三代以上」,恐怕連大部分的國民黨員都吃不消吧?
        有人說,馬英九是被少數國民黨基本教義派所綁架,一旦當選就會不一樣。其實不然。馬英九與宋楚瑜、連戰不一樣。宋楚瑜會為了選票的需要,任意調整;連戰會為了輸不起,一怒而變容。但馬英九是個真正的信仰者 (true believer),他在官宦之家長大,與庶民隔絕,苦讀國民黨的教條,真正相信,而且內化了。反攻復國對大多數人也許是笑話,對馬英九仍然是潛意識的指導原則。
        因此,報載馬英九的「新本土論述」將強調「原鄉精神」,並以法國總統薩爾科齊是匈牙利移民第二代為佐證,來說明本土化絕不是去中國化,就不足為奇了。
        馬英九不瞭解的是,薩爾科齊雖然在文化上珍惜自己的移民傳統,在政治上卻已經完全去匈牙利化,是個不折不扣的法國人。台灣的「族群多元,國家一體」的本土化道路,在文化上必須兼容並蓄,在政治上只能是去中國化。
        想不通這一點,馬英九要想選總統,很難。

liu.chi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