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布希再度連任美國總統後,喬治‧拉科夫教授寫了一本「不要去想大象─瞭解自己的價值,建構辯論的框架」(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協助民主黨陣營瞭解自己為何失敗,以重振旗鼓。
      拉科夫說,他讓修「認知科學」這門課的學生練習「不要去想大象」。結果是,不講還好,一旦講了大象這個字,沒有一個學生腦海裡能夠擺脫跟大象相關的意象。你想忘記大象,但想到的都是大耳朵的人、鼻子長長的動物、龐大的建築物、以及馬戲團的回憶。一旦掉入大象這個框架,你愈否定它,它就愈如影隨形。水門案時,尼克森上電視演講。他說,「我不是騙子」。從那天起,大家一想到尼克森,就想起了騙子。

      拉科夫指出,政治辯論時,不要陷入對方的框架。反對對方的主張,就不要使用對方的語言,因為對方的語言裡,隱藏著一套他們價值觀的框架。譬如,共和黨提出減稅,不是用 tax cut,而是用 tax relief (從稅中解脫) 這兩個字。既稱解脫,稅當然是罪惡之物,因此,舉稅來辦社會福利,進行社會重分配也是錯的。一旦陷入共和黨的語言框架,民主黨社會福利政策的價值基礎就垮了,當然連戰連敗。
      馬英九最近提出「新本土」論述,卻漏洞百出,像補破網一樣,愈補愈大孔,就是以己之短,自投羅網的範例。
      原來,「本土」這兩個字的重音是在「本」,而不在「土」。
      「本」就是「本國」、「以台灣為本」、「台灣主體性」,台灣是「台灣的台灣」。翻譯成經濟政策就是「產業升級」,是手提箱走遍天下,拿訂單回台灣製造,創造就業機會的「就業經濟」。
      沒有「本」的「土」,只是「地方連結」、「回歸原鄉精神的鄉土」、台灣是「中國的台灣」。翻譯成經濟政策就是「中國為主的共同市場」的邊陲經濟,「台灣接單,中國出貨」,對台灣無就業效益的「利潤經濟」。
      馬英九一旦陷入「本土」的框架,他就輸了一半。可是回歸本土,又是大勢之所趨,奈何?馬英九也許要自哀自怨說是什麼原罪,其實這個兩難的陷阱是自己挖自己跳的,怨不得人。
      國民黨本來是有機會的。九十年代李登輝推動的本土化,幾乎拯救了國民黨。2000年選舉雖然阿扁偶然贏了,但如果國民黨不要趕走李登輝,不要去本土化,不要在內政、外交、國防上全面抵制「台灣」,2004年國民黨本來還是有機會的。可是國民黨八年來自暴自棄,與台灣漸行漸遠,不知是被什麼魔神仔附了身,令人惋息。
      馬英九似乎並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竟然還以「原鄉精神」來講他的「不本之土論」。有這樣的對手,謝長廷怎能不笑呵呵呢?

(本文刊於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298, 2007.07.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chinhsin 的頭像
    liu.chinhsin

    躲藏世界-劉進興的部落格

    liu.chi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