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台灣」如何才不會變成族群的標籤?我看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沈富雄委員主張的大家都不要講「愛台灣」,另一種則是大家都來講「愛台灣」。
     沈委員的方法用心良善,但行不通。大凡生於斯、長於斯、日久生情,自然會認同那塊土地。看生長在美國的第二代台僑就知道;任憑父母再怎麼循循善誘,他們還是會認同美國的。過去由於國民黨政府的壓制、「外省」父母的思鄉及「本省」父母的害怕,使得台灣人的本土認同拖延了幾十年。解嚴後,本土化很自然地成為潮流。一旦愛起來,你要他「愛你在心口難開」,怎麼可能呢?    更何況,凝聚國民的生命共同體意識,是所有國家最重要的文化政策。不但中國如此,日本如此(譬如透過NHK的大和劇),韓國如此(透過「明成皇后」),連美國也如此,小學生每天早上要唸一遍「我發誓效忠國旗以及它所代表的共和國」(誓詞是
一位叫Francis Bellamy的社會主義者寫的)。台灣如果不鼓勵大家「愛台灣」,豈非世界奇觀?
    二二八手牽手那天,愛台灣的感情充滿了幾百萬人的心,恐怕不只是選舉造勢可以解釋。那裡面不只有河洛人、客家人、原住民,也有很多外省人。台灣好不容易才從「亞細亞的孤兒」走到今天的「母親的名字叫台灣」,要大家放棄這種感情,未免不合情理,恐怕也是另外一種政治掛帥。
    如果怕「愛台灣」變成一種族群標籤,解決的方法並不是去禁止大家講「愛台灣」,而是鼓勵所有的人不分族群,拚命地講「愛台灣」。
    這絕非天方夜譚,而且已經水到渠成。
    最近的民調顯示,台灣民眾有四十四%認為自己是台灣人,41%覺得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只有 7%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相對於1992年的17%自認台灣人, 37%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44%自認中國人,簡直是天地之別。外省族群不管自認為是「台灣人」,還是「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都是在認同台灣的進行式。可見,台灣的生命共同體正在凝聚之中。
    有人因為最近發生的衝突而心生悲觀,其實正好相反。矛盾大多是透過「衝突─妥協」的過程而解決的。心理諮商師都知道,將問題蓋起來,只會使它爆發時更厲害。族群問題在威權時代被壓抑著,好像不定時炸彈,其實最危險;民主開放之後,大家吵一吵,透過小衝突來學習妥協,問題反而沒有那麼嚴重。政府要注意的,
是不要讓衝突過熱,失去了控制。應該鼓勵大家面對族群問題,正面的去談,每個人都說出自己是如何的「愛台灣」,以及「愛台灣」所遇到的困難,一定千奇百怪。讓「愛台灣」跟「愛台灣」辯論,最後一定會達成共識。
    前一陣子,凱達格蘭大道搭了一個台子,有一群人輪流上去罵阿扁。如果是十年前,標準的罵法一定是「背祖忘宗」、「叛亂份子」。但那一夜,台上的標語竟然是「台灣的民主不能倒退」。他們以民主不民主來挑戰阿扁,證明了民主運動的成果非凡,「民主」已經成為全民接受的價值了。因此我們可以開始辯論什麼是民主,以及如何深化民主,民主共識將逐步建立。
    因此,千萬不要禁止講「愛台灣」。讓各族群都大聲講「愛台灣」,百花齊放,互相競爭,最後也一定會發現,那幾種愛台灣的方式對台灣最好,族群融合就是這樣達成的。 (完)

刊於自由時報 2004.04.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chinhsin 的頭像
    liu.chinhsin

    躲藏世界-劉進興的部落格

    liu.chi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