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原子論

     將複雜簡單化是人類的特異功能。古希臘人天真地相信宇宙萬物都可以由土、氣、火、水四大元素排列組合而成,古中國人也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說。不過, 東方人只用它來斷定某人命運缺火或缺金,而必須以「焱」或「鑫」為名來作補充;西方煉丹士卻鍥而不捨詳加研究,將本來是錯誤的理論一步一步修正,終於發現宇宙 萬物真的可以用大約一百個元素排列組合而成,成為現代原子理論的起源。
    本書的出發點也差不多。我們幾個人相信,複雜的文化現象,應該可以用幾個元 素─核心價值─來解析。     譬如「創造力」,我們認為是文化的核心價值。百家齊放的春秋戰國、孕育幾何學、 原子論、政治哲學的古希臘、以及建構近代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學、社會學的十九世紀,都是人類史漫漫長夜中,創意飛翔,散發光芒的文化盛世。
    「開放性」也是重要的核心價值。眾邦征戰,「夷狄羌戎」入侵,從壞的角度看是生民塗炭,從另一個角度看,也使一潭死水的舊文化受到刺激,獲得新的生命。
    我們希望找出能夠讓文化蓬勃發展,像金、木、水、火、土一樣不可或缺的核心 要素。找出了文化的核心價值,就可以制定文化指標,那麼就可以據以觀察,人類文 化是否因為我們的努力而往前踏進一步?或者因為我們的愚蠢而倒退?
    親愛的讀者也許認為我們這樣的思考是在褻瀆文化,而要疵之以鼻。但我們祈求您的寬容。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孔子在川上嘆息「逝者如斯夫」的同時,希臘的德謨克利圖(Democritus) 正凝視著湍湍流水,心中數著水分子的數目。前者的優美睿智與後者的認真聰明,其實各有所長。我們也許跟古希臘人一樣天真,但也不無值得同情 與期待之處。

文化的單位

    前幾年,盛行「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說法。最近,文化創意產業更是被 喊得喧天價響。我們擔心的是,大部分的討論都集中在如何將文化產業化,如何量化文化的經濟價值,卻很少關於文化價值的討論。我們也許可以很容易計算出,某個文化產業的產品外銷總值多少億美元,卻很難評估,隨著這批產品外銷,我們推廣了多少單位的台灣文化,或者促進了多少單位的人類文化交流。
    讀者也許要懷疑,文化真的有單位嗎?
    當然有。(講這句話時,我們有點像凝視著湍湍流水,計算水分子數目的古希臘人)我們也許一時無法指出文化的單位,但毫無疑問地可以嗅到文化的濃度。
    觀光客願意老遠跑到羅馬瞻仰競技場遺址,卻對另外一個運動場不感興趣;人們不遠千里飛到西班牙去看鬥牛,卻不肯對上海新引進的鬥牛賞光。難道不是因為羅馬 競技場與西班牙鬥牛蘊含著較多神秘的文化「單位」嗎?
    如果能夠將抽象的「文化吸引力」中的基本元素找出來,使之成為「文化核心價值」,甚至成為可操作的「文化指標」,我們就可能作「符合核心價值」或「不符合核心價值」的質化分析,或者作0-100 分(原諒我們的粗魯)的量化分析。我們將因而 更瞭解自己的文化,甚至因而知道如何去豐富它,更不用說,可以促進文化產業的外銷,或者吸引希臘人來台灣觀光。

醞釀中的文化

    大家都抱怨台灣沒有文化,其實不然。
    台灣也許沒有像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中國那樣淵源流長的文化;也沒有 像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那樣中世紀發展出來的文化;甚至沒有趕上第一次工 業革命的班車,像德國、美國以及更晚一些的瑞典、日本一樣,成為新興的文化國。
    但是,正如南非人類學家Charles Kimberlin 說的,狩獵的集體行為創造了人類的文化,快速的經濟發展不但使台灣在廿世紀擺脫了貧困,發展出生動活潑的政治民主,種種蛛絲馬跡也顯示,一種新的文化正在台灣醞釀中。
    台灣,繼承了周遭地區的許多文化。
    不久前,看過故宮博物院的「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特展,我才瞭解現代台灣商人縱橫全球的基因從哪裡來。海上冒險家的後代,開放的性格並 沒有被聯考完全抹殺掉。
    有一位朋友看公視的「跳舞時代」時激動的哭了,她現在才知道,以前爸爸酒後 手舞足蹈哼著的日本歌曲是什麼意思。我則從片中當年文明男女的摩登舉止看到,阿公阿媽跟西洋文化的邂逅。
    因緣際會,中國各省的吃的、喝的、語言、戲曲,都跑到台灣來,形成一種恐怕在中國大陸都很難見到的「外省文化」,加上本來的河洛、客家、原住民文化,台灣更 加多采多姿。
    在黑潮、親潮、與政治潮流的衝擊下,台灣成為中國、日本、荷蘭、西班牙、南 島、歐美各種文化的綜合體。
    台灣在繼承之外,也有發明。
    正如人類學家理察‧李奇說的,狩獵使得人科動物學會克制自己、遷就別人,成 為一種能夠合作共存的社會動物,而終於進化為現代人。台灣從早期移民的分類械鬥 與族群猜疑中學習到多元共存的藝術,從威權統治的歷史中領略出民主與人權的價值,從最近的衝突與混亂中學會自我克制,甚至連土石流與垃圾山的經驗,都使得愈 來愈多的台灣人體認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以致近年來在資源回收與垃圾減量方面有了驚人的進展。
    一種新的文化,正在發生中。只是我們忘了去看,或者缺乏一個觀看的架構,以致視而不見,看不到台灣的價值與文化的展。

歷史的取捨

    據估計,世界上現存6800 種語言。這些語言至少承載過好幾萬種文化吧?我們不 敢妄自評斷什麼是好的文化?什麼是不好的文化?只有漫長的歷史才有資格裁判。無 情的歷史不說好與壞,它只決定那一個文化可以度過時間的長河?其他的則淹沒而不復存在。
    1991年在阿爾卑斯山的奧茲山谷裡發現一具五千年前的冰凍屍體,身上穿著鞋 子、熊皮帽、由山羊皮、鹿皮和樹皮纖維編織成的三層衣服,打著羊皮綁腿,旁邊擺著一柄銅斧和一個裝滿箭的箭袋。冰人的右手有很深的傷痕,左肩嵌著一個燧石箭頭,似乎是死於使用石器的敵人手中。但是一時的勝負並非最後的結局,歷史判決銅器文化得到最後的勝利,後來並發展成為鐵器文化、禮樂射御書數、唐詩、莎士比亞、與微積分。
    文化的發展,一方面有多元發散的趨勢,另一方面似乎有個堅定的方向。游牧文化被農耕文化所取代,農耕文化被工業文化所取代,而工業文化正在被一個我們尚無 法清楚掌握,而暫名之為後工業的文化所取代。如果文化發展是有方向性的,那麼歷 史取捨的標準是什麼?有些文化留下來了,但是更多的文化消失在歷史的寒風裡。他們作錯了什麼─譬如說焚書坑儒,或者作對了什麼─譬如說設立龐畢度文化中心,才 會有如此不同的下場?也許,文化發展真的有個方向,具備一套核心價值。某些作為 違逆它,使一個文化逐漸消失,某些作為則順從它,使另一個文化生生不息。

四大核心價值

    於是我們幾個人,像中世紀的煉丹士一樣,將一個個文化現象丟進丹爐裡,經過 辯論之火的熬煉,去蕪存菁,提煉出最核心的、無法再分割的、互不重疊的「文化核 心價值」。我們發現,文化,至少台灣文化,是由「創造力」、「可親性」、「文化積累」、「開放性」等核心價值所構成。
    這四個核心價值形成一套文化論述,有助於文化產業、文化專案、或文化政策的 執行者掌握政策精神:

1.創造力

    創造力是文化的源頭,是一種飛翔的能力,從一條邏輯的跑道騰空而起,脫離地 心引力以及一切束縛,御風三千里,然後在另外一個大洲降落。創造力,在作品指其 創意,在政策則指創意環境之營造。

2.可親近性

    擺在工作室內的創作品叫做藝術,藝術必須經過社會流傳,被大眾所接受,才能 變成文化。創作菁英與大眾間往往存在著緊張的關係,藝術對抗大眾。可親近性則是藝術轉化成文化的通路。

3.文化積累

    創作變成文化現象後,還要經過時間浪淘沙的考驗,才能轉化成歷史記憶的文化財。有意識的保存文化財、並且將之融入現代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可以使得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

4.開放性

    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像化學反應一樣,趨向平衡。平衡代表穩定,但也代 表喪失動力。只有透過不斷的刺激:尊重少數文化、另類文化、不同的文化詮釋,甚至由系統外引進新的因素,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文化指標系統

    在四項核心價值下,我們訂定了一套「文化評量指標」。譬如,在「文化積累」核心價值下,包括「新增之文化財」及「與在地文化資源的鍊結」兩項指標,可以具體評量「文化積累」的進展。
    以宜蘭童玩節為例,歷年採集的各國服裝、音樂與舞蹈,預定成立一個「民俗舞 蹈博物館」,就是對「新增之文化財」加分,而童玩節與蘭陽博物館合作推出旅遊「輕 鬆包」行程,並與當地建築系師生合作創作裝置藝術,則對「與在地文化資源的鍊結」 有所加分。
    這些評量指標,與一般的文化統計指標(不管是我國的,或UNESCO的)並不一樣。統計指標是描述性的,評量指標則在描述之外,有明顯的價值取向。但兩者之間,可以接軌。
    本書所描述的文化指標系統就是由【核心價值】→【評量指標】→【統計指標】 所組成的。我們也發展了一套工具箱,利用各種表格,協助文化產業、文化專案、或 文化政策的執行者提供必要而正確的資訊,一方面便於評量,另一方面也可將成果納入文化統計之中。
    評量指標又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量化指標,一種是質化指標。譬如要評估童玩節是否符合「可親近性」的核心價值,「活動參與人數」就是一項量化評量指標:參與人數從1996年的19萬人成長到2004年的90萬人,顯示童玩節對民眾頗具吸引力。
    至於前述的「與在地文化資源的鍊結」則為質化指標,雖不易量化,卻因核心價值的揭示,而使本來困難的質的評估成為可能。
    這個文化指標系統的優點就在於,可以兼顧質的評估與量的評量,因而可以評估文化發展的整體價值。另外一個優點則是,決策者可以賦予各個核心價值,以及各個評量指標不同的權重,以保留政策的彈性空間。
    在四大核心價值之外,我們又外加了兩項「非文化」指標,即「經濟效益指標」與「培力效益指標」,使得這個文化指標體系更加完備,不僅有助於評估文化產業、文化專案、或文化政策的施政效益,甚至可能建立一個像綠色GNP一樣的文化GNP,其中包括可以量化的經濟價值,以及因為是公共財而被忽視未量化、或很難量化的文化價值。
    這套文化指標體系也將使文化產業、文化專案、或文化政策中的「文化價值」更加 清晰,就好像從粗塩的溶液中提煉出晶瑩剔透的NaCl 結晶一樣。經過這樣的透視過 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描述台灣文化的晶相,因而更懂得如何結晶文化之鹽。

回到花朵

    在文化指標的討論過程中,我們經常以宜蘭童玩節為例子,來闡述創造力、可親近性、開放性、與文化積累的意義。遺憾的是,討論了那麼久,卻從來沒去過。八月下旬,我們幾個總算有個機會到宜蘭,要看看童玩節究竟是圓的還是扁的。
    那天是星期六,報載湧入三萬人,卻不覺很擁擠。大概是旁邊寬寬的冬山河,抒解了壓迫感。我們租了腳踏車,騎騎走走,以一種拜訪從未見面的舊識,就好像是初會 網友的心情來看她。
    魔術館吸引了許多大人小孩。特技雜耍是大眾藝術的源頭,小時候看過沈常福馬戲 團的人恐怕都已老了?現代人類被這個主義、那個主義綁得緊張兮兮的,馬戲團的歡 樂氣氛早已成為上古神話,近年來唯一近似的創意,只剩澎恰恰的鐵獅玉玲瓏了。那 天魔術師的幽默與誇張,配上小朋友目瞪口呆的畫面,真是有趣。不但小朋友被逗得 笑呵呵,連我們這些古井水也動心了。
    有個戶外劇場,讓各國表演團體各展神功,熱情的哥倫比亞舞蹈,尖叫吆喝,搖裙 擺臀,最後台上台下串成長龍,全場飛舞。澳洲的雜技團大概是每年來,中文呱呱叫,他們演出單輪車、丟木瓶、吹各種動物氣球逗小孩笑、並且找小朋友的爸爸上台出糗,大家看了都很開心。
    每年二十幾個國家的表演團隊來,拉丁美洲、俄羅斯、亞非各國,三、四百個老外, 許多高中生跟他們的家庭都被動員擔任親善大使。這些外國朋友整天在宜蘭街頭逛來 逛去,不但使得店員的英語朗朗上口,萬國語言的「丟丟銅仔」也應運而生。童玩節將宜蘭的名字寫在世界海圖上,成為台灣文化的通商口岸。
    更棒的是親水活動,大人小孩在巨大的氣墊床上翻滾,音樂與水幕從四面八方噴 來,還有四、五種不同的遊戲方式,目的都在讓你濕透,樂透,大樂透。
    童玩節始於1996 年,那時冬山河已經小有名氣,但也只是靜靜的流水加上飛翔著 風箏的河岸而已。童玩節開始後,人氣愈來愈旺,除了有一年為了腸病毒、去年為了SARS 停辦外,今年已是第七屆,人數由十九萬人增加到八、九十萬人,現在的冬山河 畔,在建築的形相之上,添加了許多色彩、聲音、趣味、故事、與想像,這就是文化 積累。
    童玩節是宜蘭的寶貝。許多類似的文化新苗,正在台灣各地萌芽。屏東的黑鮪魚季,已經漸成氣候;彰化的花卉博覽會,剛剛開始。每個縣市,每個社區,爭奇奪豔,展 現「創造力」;不同於上一世紀的宮廷文化,新的文化強調「可親近性」,要讓人民分享精緻文化;文化也不再閉關自守,像宜蘭童玩節引入萬國團隊,台北縣的潑水節呈現愈來愈多外勞同胞的文化,台灣文化將因「開放性」而更多采多姿;這些新生文化 事物,剛開始時難免都有一些缺點,但只要用心栽培,就會冒出花朵。「文化積累」到能讓居民覺得驕傲,就會變成偉大的傳統。地方的文化特色就這樣一步一步形成,台灣文化也不知不覺地生了根。
    我們將花朵拆解成原子,將文化拆解為核心價值來研究。然而,原子終究要重新聚 合成分子、組織、花朵、以及她的芬芳與撩人的想像;文化的核心價值也會凝聚成文 化現象、文化、以及她讓我們微笑、歡悅、驕傲、興奮的感覺。

文建會「文化指標」研究案(平路/劉進興/郭紀洲/孫華祥),序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chinhsin 的頭像
    liu.chinhsin

    躲藏世界-劉進興的部落格

    liu.chinhs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